编者按:文旅公共服务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城乡公共文化空间的打造和基层群众文化团队的培育。“十四五”期间,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面向全省开展打造“千个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和培育“千支优秀群众文化团队”工作,并于日前公布了首批入选名单。11月1日,由省文化和旅游厅、新华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中国江苏网和“新江苏”客户端承办的2021“公共文化服务看江苏”融媒体采风行正式启动,让我们一起走近江苏“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和“优秀群众文化团队”代表,感受其带来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 (记者徐鑫 摄影张冬青)扬州,一座拥有2500余年历史的世界遗产之城,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一代又一代扬州人的思想、智慧、生活气息。传承和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既需要保护凝聚着前人智慧的古老工艺、技艺,更需要拓宽传播渠道,提升传播效果。11月2日,记者在2021“公共文化服务看江苏”融媒体采风活动中走访了扬州市邗江区文化馆和高邮市文化馆,看到了非遗文化如何做到了活态传承。
“我们扬州人就是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当天上午,在扬州市邗江区文化馆小剧场内,一段扬州评话《助浴》正在上演,现场既有中老年人,也不乏听得津津有味的年轻人。市民顾女士抱着自己不满3岁的孩子正在观众席中听得入迷,“我们都是地道的扬州人,扬州评话听着非常亲切有趣,虽然孩子现在听不懂在讲什么,但是可以慢慢培养她的语感,领略扬州方言的魅力。”
邗江曲艺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被誉为“中国曲艺之乡”。脍炙人口的扬州评话、精彩传神的扬州弹词、名闻遐迩的扬州清曲、生动逼真的民间说唱等,这些民间曲艺形式薪火相传、笔墨相承、口耳相授,成为邗江独特的文化名片。
要让传统曲艺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离不开公众的积极参与。为了打好这张独特的文化“名片”,邗江区选择从“娃娃”入手,积极推进曲艺进校园,近年来先后在西湖小学、蒋王小学、育才西区校分别建立“曲艺名师传承工作室”,邀请杨明坤、康康等扬州评话名家担任辅导老师,常态化开展曲艺文化教育,引导更多的少年儿童了解曲艺、热爱曲艺、自觉地传承和发展曲艺,并以此丰富校园文化载体,挖掘培养后备曲艺人才。
无独有偶,在扬州高邮,今年入选首批“最美公共文化空间”的高邮市文化艺术中心,在非遗的活态传承上也下足了功夫。
高邮是著名的“民歌之乡”,60多年前,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民歌《数鸭蛋》在中南海唱响。2008年,高邮民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时至今日,在高邮各乡镇的田间地头,当地村民仍然喜欢在农忙时吼两嗓子。高邮市文化艺术中心为了让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持续推进高邮民歌进景区、进学校、进机关、进村镇等进行展示展演,特别是“非遗进运河·盂城驿历史文化街区项目”在今年入选首批“江苏省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试点项目”名单。“我们在保护传承非遗资源的基础上,突破时间、空间、形式的限制,全方位在景区植入非遗项目,从而推动非遗传承与文化旅游有机结合,让非遗文化真正走进群众生活,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高邮市文广旅局副局长陈希聪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入选首批“优秀群众文化团队”的高邮市舞加舞艺术团也为非遗传承积极助力。团长卢雪介绍,这支年轻化的队伍常常以高邮民歌为伴舞,创编各类文艺节目去到基层演出,据悉每年演出达近百场。
如果说进校园、进景区、进机关、进乡镇是让非遗“走出去”的积极举措,那么,平台和阵地建设则是让非遗“留下来”的一项重要工作。高邮文化馆设立了“高邮民歌传习所”,增强公众对非遗的保护意识和传承意识。“高邮民歌”代表性传承人杨旭娟告诉记者,如今高邮活跃着一批年轻的民歌手,他们都在为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普及推广不断努力着。
邗江区文化馆则是常年开设扬州评话少儿培训班和青年培训班,邀请省市曲艺非遗传承人梯队化选苗、专业化育苗、体系化培养,为邗江少儿曲艺人才储备力量。同时打造展示少儿曲艺的优秀平台,品牌化打造“邗城书场”,每周坚持开展曲艺、扬剧等专场演出,2020年更是获评了“国家级非遗书场”。邗江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副局长夏邦杰表示,他们通过做深做实阵地和平台建设,加强与专业社团合作共建,充分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让传统曲艺成为当今青少年的喜爱与时尚追求。
编辑: 顾炎格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