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联合江苏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特别策划“我为群众办实事——扶困助学在行动”系列活动。诚邀全省各设区市、中小学、省属中职学校、高校等,讲述为困难学生办实事解难题的好故事,进一步促进“学党史、悟思想”入脑入心,推进“办实事、开新局”落地落实。
她2013年开始从事学生资助工作,累积发放资助总金额2.1亿元,受资助学生累计超过11.2万人次。她用8年的时间执着坚守资助工作,守候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子,如日落等待日出,花落等待花开。她热爱学生资助这项能用爱温暖彼此的事业,全情投入,做成长成才的“筑梦者”;她以青春坚守,砥砺创新,做精准资助的“探路者”;她以热爱浇灌,春风化雨,做融情润心的“坚守者”。她就是东南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邹琳老师,一个有温度、有情怀、有格局、有梦想的资助工作者。
多年来,邹琳老师不断挖掘资助育人内涵,构建“育志”“育智”双螺旋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荣获第一批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撰写《四举措保障四精准 双内涵推进双育人》资助工作案例,获全国学生资助工作“优秀单位案例典型”,获国家、省级奖项26次。
在精准之路上精益求精
如何实现精准资助?这是每一个资助工作者应该肩负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面对资助工作中涌现的新问题,邹琳以创新思维驱动工作发展,构建了“四措四准”精准资助工作机制,以科学化、系统化、智能化、人性化的举措,保障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得到个性化的精准资助。
在实现精准资助的道路上,信息化系统建设尤为重要。多年来,她以“提效率、增效能、见效果”的理念,通过“业务办理一站式”“资助规划一盘棋”“数据集成一体化”,不断对资助管理系统进行升级和优化。她建立资助业务集成模块,完善和优化13个资助管理子系统,打通了服务学生“最后一公里”;建立一级7500元/年,二级4500元/年,三级3000元/年的资助标准,并创建“资助档案”平台。
2020年,学校精准资助实现比例超过90%,真正实现了资助的精准滴灌;她还通过构建资助大数据平台,汇聚学生学习表现、心理状况、毕业去向、评奖评优等信息,构建受资助学生的个人画像,并应用于资助育人工作中。让她感到欣慰的是,2020年,校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国内升学率、就业率,学科竞赛、奖学金、荣誉称号的获奖比例均超过学校平均水平。
在育人之域中孜孜不息
邹琳在平时的工作中见过太多不敢直视她眼睛、不敢和她打招呼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他们不自信的样子经常会刺痛她的心。
小李(化名)同学就是因为害怕同学的眼光拒绝接受资助,邹琳多次与他耐心沟通:“贫困二字应是这样理解,贫由出身决定,你无法改变;而困是因为贫而产生的一种困顿的心理状态,但是只要相信自己,一定可以通过努力改变贫困。”在她的不断鼓励下,小李同学终于敞开心扉,愿意接受资助,在之后的学习中获得“国家奖学金”等多项荣誉,专业排名进入前10%,成功保研。
为了帮助和小李同学一样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自信、提升能力,她特别关注他们在成长发展中的需求,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在2016年创立了金钥匙资助育人平台,在心理帮扶、就业指导、兴趣培养、创新实践等八个方面予以重点培养,帮助他们锤炼自我、铸造才干。截止目前,累计开课157门次,受助超过3836人次。
她喜欢走进、倾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故事,体味他们的艰辛与成长。自2014年开始,她每年组织多位辅导员老师与学生志愿者组成家访队伍,赴全国开展家访工作。多年来,共家访了1145名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帮助他们实现大学梦。每年寒冬来临她都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子送去冬日礼包和殷殷关怀,累计为2873位学生发放冬日礼包,润泽每位学生的心田。
一直以来,邹琳老师都执着地坚守着资助工作,希望更多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同样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让梦想之花在身边绽放,将资助的修行止于至善。
编辑: 韦轶婷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