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暖阳,铺洒在青海贵德的崇山峻岭间,在平均4000米以上海拔的高原之上,一群年轻的志愿者扎根于此。
“老师,你们来啦!”1月10日,青海贵德县常牧镇豆后漏村,早早守在村口的公保扎西迎着邹胡健一行走了上来。作为第25届南通大学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团成员,邹胡健此行的目的就是做一次深入的家访。在贵德县民族寄宿制学校支教大半年的时间里,他想更多了解当地的孩子,让支教的脚印不止是留在学校。
14岁的公保扎西是贵德县民族寄宿制学校初二的学生,也是邹胡健所教班级的语文课代表,他从村口领着支教团队员们走向家门。“刚到门口,公保扎西的妈妈和姐姐就迎了上来。”邹胡健说,进入屋内,公保扎西的妈妈讲了一连串藏语,示意我们享用餐桌上摆放的奶茶、馍馍,质朴的脸上堆满了笑容。
“家访最终的目的其实是为了鼓励公保扎西继续坚持体育训练。”邹胡健和支教团成员们都很喜欢“笑起来有两个酒窝”的公保扎西。家访前,体育成绩突出的公保扎西通过了省队的体育选拔赛,但因家人反对,他没能成为体育特长生。
与邹胡健同行的还有其他7位支教团成员,陈嘉琪也是其中之一。“公保扎西有极大的体育天赋,我们都希望他能坚持下去。”陈嘉琪说,家访结束后,公保扎西又送支教团到了村口,他和老师们约定,等到春节之后的新学期,他会继续体育训练,同时也会努力学习保持现在的好成绩。
青海湖畔,“茉莉花开”。从长江之委的江苏南通,到黄河之源的青海贵德,一群年轻的志愿者跨越山水奔赴高原,让相距2000多公里的两座城市紧紧相连,也让高原上少年的梦想有了更多嫁接的“桥梁”。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 洪梦琪
编辑: 国亚妮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