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清晨,阴沉的天空中飘着雨丝,远处的瓦屋山雾气缭绕。山脚下的句容市上杆村里,71岁的村医沙年根像往常一样,准时打开了卫生室的大门,开始一天的工作。
“沙医生,我来跟您结账。”
他刚坐下没多久,村民吴先生赶来。不久前,吴先生的父亲突发脑腔梗,他立即打电话给沙医生求助。沙医生接到电话之后,立刻骑上摩托、带上急救箱赶去吴家。经过诊断,结合当时疫情情况,考虑到吴老年事已高并患有基础疾病,沙医生当即决定为吴老居家输液。从吴先生那了解到,这么多年来,村民们一有头疼脑热,马上想到的就是沙医生。“作为村里唯一的医生,整个村子都靠他呢!”吴先生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道。
1970年,沙年根从淮阴卫校毕业后,没有像当时其他的年轻人一样去县城里发展,而是回到了他的故乡——位于句容市最南边的上杆村。“当时村子里没有村医,我就想着为村里做点事。”沙年根这么一干,就是53年。他回想起以前出诊的经历,感慨道,各个生产大队远近不一,零星散落在瓦屋山的周围,“当时陪伴我出诊的,只有一辆老式自行车。”
在村里建成卫生室之前,对于村民们来说,沙年根的家就是卫生室,家里的老式座机也成为了“急诊联系电话”。“忙的时候,我夜晚出诊,刚回到家,下一个电话又来了。”一夜不眠对他来说已经习以为常。有次出诊的途中,他在狭窄的道路上被刺眼的车灯迎面照射,差点被车撞到。还有一次,因为天黑看不清道路,随着自行车跌到田中。但是无论路途怎样艰苦,村民的求医电话就是他不顾路途艰难都要奔赴的命令。
2012年,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上杆村完成卫生室标准化建设,配有诊断室、治疗室、药房、健教室等,还配齐了检查床、输液架等常规诊疗设备。村民们开心了。大家都说,建成的卫生室环境好、地方宽敞,找沙医生也方便了许多。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前段时间,疫情较为严重的时候,小小的卫生室发挥了大作用。村里组织村民在这进行集中核酸检测,沙年根需要每天早上5点起床,穿上防护服,然后进行消毒、准备试剂等工作,一直要忙到中午11点。
如今的上杆村,由24个生产大队,共计3000多村民组成。其中,65以上的老年人约500多人,他们是农村防疫的重点关注人群。沙年根除了日常坐诊治疗外,还需为他们建立医疗档案,定期寻访一次,上门为他们量体温、测血压、测血氧饱和度等。“如果血氧饱和度低于93%会有危险,我就要提醒他们去市里检查了。”沙年根边翻阅记录的档案边说道。
最近这段时间,村里倡导村民们尽量少外出。这样一来,虽然看病的人少了,但是老沙的电话一刻却不停。很多村民经常来询问这位老医生该备些什么药,有症状反应的该如何应对。“有人劝我别这么累,但我觉得能干就一直干。多少老百姓都讲了离不开我,我不干了他们怎么办?”沙年根对记者说,只要他不倒下,他会一直守护着大山下的村民们。
离开上杆村时,沙年根将记者送到了卫生室门口。“行医这么多年,平平淡淡也挺好。”望着眼前静谧的村庄,他说这句话像是对记者说,又似乎是对他自己说。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徐羽蝶
编辑: 徐羽蝶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