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七,要买年货、春联了。”1月18日下午,新江苏记者来到南京市高淳区漆桥中心卫生院,60岁的孔双头正坐在病床上和隔壁床患者闲聊。孔双头家住漆桥街道双联村曹村,往年这时她早已和爱人将年猪杀好,灌好香肠,备好水果,等待在外工作的一儿一女回来团聚。
今年,因患上新冠持续高热,孔双头住进了村里卫生院。“抗原已是阴性了,身上也不怎么疼,就是CT显示还有炎症,不过不碍事,医生说可以回家过年。”
像孔双头这样的患者,在漆桥中心卫生院还有一些。“辖区内65周岁以上的老人大多有基础病,在感染新冠后症状较严重。南京第一波疫情高峰,3天内40张床位全部住满。”漆桥中心卫生院副院长孙红兵介绍。
“发热诊室启用,每天两名医生、一名护士轮流换岗。所有医护取消休假,一个倒下另一个就顶上,全力守住一线。” 孙红兵说,随着政府不断补给及后续药品产能提升,情况不断好转。
面对疫情的考验,村医是村民生命健康“第一责任人”,村卫生室是保护村民生命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距漆桥中心卫生院车程约10分钟的双游村卫生室内,村医孔向阳正从冰柜里给村民拿药。“老马,这药一天吃两次,不要记错咯。”说着,他把药装进了塑料袋,送村民出了卫生室的门。
双游村65周岁以上老人有863位,占常住人口近四分之一。老人行动困难、购药就医不便,65周岁以上老人群体和孕妇等易感人群成了孔向阳工作的重中之重。12月26日开始,他便每天和护士魏静分头行动,背着药箱一户户上门摸排,和“重点对象”建立联系。独居、有基础病、有手术史……很多老人的情况他都清楚记录在笔记本上,做到心中有数。
孔向阳介绍,新冠病毒疫情防控“乙类乙管”后,最高峰的一天有60多名村民前来看诊取药。“除了来卫生室的,特定对象我们还要上门服务。高峰期持续了一周多,如今前来看诊的一天不超12人。”
此前出现的一些需求度高的药品,近两周已陆续补齐。“中心卫生院配了两只血氧仪,我们还预备了双黄连颗粒、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还有些常见药品,如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的。”
从医34年来,孔向阳跟村民打了几十年交道。“从‘赤脚医生’到如今的‘村医’,我从小孔变成老孔。村里人对我放心,有点小灾小病就找我,是对我最大的肯定。”孔向阳说。
乡村卫生室,是村民们信赖依赖的“家门口的小医院”,承载着乡村健康的希望。无论孙红兵还是孔向阳,作为最基层的医务人员,他们就像神经细胞元的末梢,最清楚村民需求和看病难点。他们致力于打通服务村民“最后一公里”,不断提升村民就医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这份选择的背后,是数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坚持,平凡且可贵。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记者 黄泽文
编辑: 黄泽文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