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江苏要全面融入和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同其他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的对接,在更大范围内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更好发挥经济大省对区域乃至全国发展的辐射带动力。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新江苏客户端联动上海、浙江、安徽主流网络媒体,共同开展“‘长’风万里绘锦绣”特别策划,邀四地代表、委员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建言献策、共谱新篇。
万里长江奔腾至,沪苏浙皖共潮声。在这片35.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科创之光颇为耀眼。每万人拥有研发人员71.18人年,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两倍;集聚11.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国比重近三成;233家科创板上市企业,占全国比重46.5%…… 站在新的起点,长三角三省一市以实际行动践行总书记殷殷嘱托,通过一体化发展让科创之“芯”更加澎湃。
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科创项目
“长三角科创不仅需要协同发展,齐头并进,同时各地区也可以结合各自的特点与特色,避免同质化竞争,并发展出具有地区特色的科创项目。”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复旦大学教授丁光宏建议,长三角地区各级部门,可在联席机制下,加强对科创项目的引导。“通过有效的沟通协调,让长三角在科创体制机制上形成有效体系,同时也在科创的全产业链条上形成闭环。”
联系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的具体实践,丁光宏委员特别强调了教育在长三角科创联动中的重要性。他认为,如何将长三角各大院校、企业、政府部门在产、学、研等领域进行有机结合,是破题长三角科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具。
“科技创新不一定全都是高精尖的科技项目。”丁光宏委员提出,职业教育在长三角科创中理应拥有一席之地,“许多科技创新是和职业教育密切相关的,创新不仅仅是理论的创新,还有很多是技术的创新,这方面很多职业院校也在做。”
丁光宏委员建议,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创新应当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长三角地区科创发展,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还要考虑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只有这样,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创新才能实现长远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贡献更大力量。
集聚资源,联手攻关互利共赢
推动科技创新协同,协作平台扮演着关键角色。在全国人大代表、长三角国家创新中心主任、江苏省产研院院长刘庆看来,可通过充分发挥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作用,促进长三角一体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总部位于上海张江的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下简称“长三角国创中心”),是促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刘庆代表告诉记者,长三角国创中心在江苏有江苏产研院,在上海是上海长三角技术创新研究院,两个院已经实现了一体化运行、一体化管理。
2021年长三角国创中心成立以来,取得了颇为丰硕的成果:累计全球范围内引进375位领军人才,建设研发载体97家;累计征集企业重大技术需求2200余项,企业意向出资金额超80亿元;组织全球揭榜并达成合作700余项……
刘庆代表认为,可依托长三角国创中心这一重要平台,一体化去承接全球的创新资源,一体化征集长三角产业的重大技术需求并进行对接,再一体化地布局、建设一些研发载体,大家针对整个长三角区域产业的一些重大关键技术问题一体化联合攻关。“未来,我们要继续深耕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中不断突破,成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下好“先手棋”,推动未来产业迭代发展
“人才培养很重要。”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郭国平认为,长三角地区集聚了众多科研人才,在推动科技创新协同时,应该让更多的政企校单位加入进来,联合深化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以量子信息产业为例,长三角地区是中国量子人才富集的区域。”郭国平代表建议,在长三角地区中小学就可以开始普及量子信息科学知识,大学开始培养科研和技术型人才。“当下,量子计算已经发展到了性能提升、生态建设、习惯培养、应用拓展并重的阶段。未来5年,全球将进入‘量-超-智’三算融合时代。”
郭国平代表说,国内量子计算企业正着力推进国产量子计算机与超级计算机融合,加大以算力、算法为核心的量子计算机投入,加快我国计算技术迭代升级。量子计算和超算中心连接起来,将有助推动量子计算技术服务于长三角地区算力需求和科技创新发展。
“量子计算机是一个工具,要到用户手里去,而不是停留在论文上或汇报中。”郭国平代表建议,长三角各地区可在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金融、人工智能等重点行业领域,加快谋划布局,携手共同攻关,推动我国量子计算未来产业迭代发展。
产学研协同,让更多科技成果花开长三角
产学研协同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看来,可通过促进各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让科技成果更好落地,推动长三角各领域高质量发展。
科研成果要到产业和市场中进行转化,才能检验成果并助推其落地和优化。多年深耕建筑领域,王澍委员既扎根校园,又面朝产业,深切感受到“实践”的重要性。 近几年,长三角区域已经在智能建造和新型建筑方面聚焦落地“实践”做出了许多协同探索。例如,去年,2023长三角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大会召开,三省一市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主管单位、机构负责人以及行业专家、高校、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等汇聚一堂,交流智能建造等新技术、新探索和新成效。
在对科技协同的探讨中,王澍委员特别赞同“新质生产力”这一关键词。在建筑领域,三省一市如何贡献“新质生产力”?王澍委员建议,在高校内部,压实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转化责任。同时,在一些建筑项目中要有机引入高校科研力量的参与,推动建筑行业创新提升。“建议在政策约束下给予高校教师合理的市场空间,推动长三角区域乃至全国范围内建筑水平的不断提升。”
策划:戴军农 耿联 许海燕
统筹:苑青青
记者:东方网 卞英豪 浙江在线 翁宇君 汪雨晨 中安在线 张毅璞
新华报业·新江苏 苑青青 王宛璐
编辑: 苑青青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