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至26日,江苏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听取审议了省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省高院工作报告和省检察院工作报告,江苏的法治建设成果丰硕。回望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两次亲临江苏考察,并赋予江苏“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为江苏做好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翻开沉甸甸的时间答卷,江苏以高水平法治保障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2023年,省人大常委会共审议法规案20件,通过其中13件,批准设区市法规63件;全省法院共受理案件239.3万件,审执结案件214.7万件,同比分别上升14.7%、15.2%;全省检察机关办理各类案件218964件,同比上升16.3%,办案质效走在全国前列……江苏着力把总书记关心的事、嘱托的事逐项抓好落实,以实际行动把总书记对江苏的关怀厚爱、殷切期望转化为法治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和过硬成果。
以法之力,聚力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创新是赢得未来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的科技创新发展寄予厚望,对江苏提出“在科技自立自强上走在前”“在科技创新上率先取得新突破”的重大任务。
为进一步点燃江苏的创新引擎,2023年4月,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召开科技自立自强工作情况专题调研座谈会,深入了解科创领域的难点、堵点、关键点和需求点;7月,常委会听取审议实施“小升高”行动、推进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情况报告,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江苏省高院出台服务保障科技创新行动方案,牵头制定了全国首个侵犯商业秘密刑事案件办案指引,强化最严格知识产权司法保护。
11月,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促进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决定》,这是全国首部促进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省级法规性决定,为江苏相关产业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提供了法治保障。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战略性新兴业态,未来发展的潜力巨大,但我国此前并未对此专门立法,车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与商业化应用等方面还存在法律空白。江苏这一率先尝试,不仅从专项资金、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助推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的产业发展,还有助于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以法为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上一年江苏制造业增加值4.66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6.3%,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达91.9,居全国第一;13个设区市全部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制造业铿锵发展之际,江苏也围绕实体经济发展做法治文章,不断锤炼“看家本领”。
企业发展需要良好的营商环境,法治则是江苏营商环境建设的最好品牌和核心竞争力。过去一年,省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了全省法院破产审判工作情况、全省检察机关服务企业发展情况专项报告,推动“两院”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作用,服务保障企业健康发展;省高院出台10项安商惠企司法措施帮助民企困解难,南京设立全省首个企业破产公共服务中心实现破产事务集约化办理,各级法院还主动走访民营企业,为4000多家企业提供法治体检。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江苏一直重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也始终以高质量司法护航高水平对外开放。2023年,南京国际商事法庭正式成立,江苏由此成为拥有最多国际商事法庭的省份;深化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司法协作,协作法院增至44家。
同年9月,《江苏省促进和保护外商投资条例》审议通过,《条例》单列了“优化服务”一章,总结提炼江苏近年来外商投资服务工作机制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同时细化外商投资促进举措,提高外资利用质量,促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良法善治,护航新时代鱼米之乡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江苏“四个走在前”重大任务之一。江苏,自古以来便物产丰饶,享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以法为盾,护航新时代鱼米之乡,成为全省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章节。
回溯过去一年,省高院出台47条措施,强化人民法庭职能,积极发挥25个司法服务乡村振兴实践基地功能;省检察院办理耕地保护领域公益诉讼案191件,推动复垦非农化、非粮化高标准农田5979亩。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农业灌溉直接关系到作物收成,江苏地处长江、淮河两大流域下游,密布的河网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天然便利。2023年9月至11月,省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了《江苏省河道管理条例》执法检查,督促政府及相关部门强化法定责任,提升河道管理和保护能力,保障农业生产灌溉、防洪排涝安全。
近年来,家庭农场队伍不断壮大,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江苏聚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制定出台《江苏省家庭农场促进条例》,积极回应基层和农民关切,强化对家庭农场发展的引导、扶持和服务。
在促进农民增收层面,省人大机关连续32年牵头泗洪县、盱眙县西南岗片区帮促工作,加快高效农业种植、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重点项目实施;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加快完善农村电商生态体系。
从田间地头的麦苗稻穗到助农直播间里的特色产品,从经营火热的家庭农场到大型农业机械的“硬核”入场,江苏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以法护绿,持续推进美丽江苏建设
凭海跨江,拥湖枕河。作为中国唯一同时拥有大江、大河、大湖、大海的省份,生态禀赋优越的江苏,始终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突出位置。
2023年,江苏修订、审议多个保护与管理条例,持续推进美丽江苏建设,让绿水青山触手可及。3月,修改《江苏省水库管理条例》,统筹兼顾调整水库管理范围,完善水库集水区域生态保护带管理规定,规范水库建设、运行和开发利用;6月,省人大常委会开展湿地保护“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并广泛听取五级人大代表、基层执法人员和专家学者对湿地保护的意见和建议;11月,审议《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草案)》,听取审议2022年度全省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报告,加快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回溯时间轴,让碧水蓝天重回城市怀抱,让江河湖海蜿蜒连绵锦绣,美丽江苏建设大步向前,步伐铿锵。
2024年1月,修订后的《江苏省湿地保护条例》经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从加强湿地资源管理、强化湿地保护利用、系统开展湿地修复、严格落实监督检查、科学设置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了完善,更加注重统筹重要湿地和城乡小微湿地管理。
从黄海之畔的万鸟翔集到江南水乡的桨声欸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缓缓铺陈,系统完备、规范严密、特色鲜明的湿地保护地方性法规制度体系正在江苏大地全面铺开。
法惠民生,让“民生愿景”成为“幸福实景”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翻阅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一份饱含温度的民生“成绩单”跃然眼前:城镇新增就业138.3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6.32万元和3.05万元,基层卫生健康发展综合水平位列全国第一……“民生愿景”逐渐成为百姓的“幸福实景”。
想百姓之想、应百姓之需。过去一年,省人大常委会以民生实事项目推进为抓手,听取审议13类55件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情况报告,推动解决医疗、养老、托育、住房等现实问题,实现更高水平“民生七有”。与此同时,围绕就业问题,听取审议就业人员工资收入情况报告,提出完善就业政策体系和收入分配政策、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等审议意见;围绕统筹发展和安全,修订安全生产条例,制定《江苏省高速公路灭火与应急救援条例》,完善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机制。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9月,《江苏省基层卫生条例》正式施行,这是全国首部基层卫生省级地方性法规。条例针对基层卫生机构招人难、留人难以及留住病人难等问题,作出全面具体且有针对性的规定,促成人才与地方的双向奔赴,为基层留住健康“守门人”。
为保障民生福祉,江苏高院也在用心用情办好暖民心的“小案”和顺民意的实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司法获得感。2023年,江苏高院一审审结民事案件96.3万件,审结劳动争议案件5.6万件,并在岁月年初开展“小标的大民生”专项执行,执结案件17.8万件,让群众安心过年。
从保障就业这个最大的民生到打击电信诈骗这个社会顽疾,再到积极回“双减”这个百姓关切,江苏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持续助推高质量发展成果转换为人民群众的高质量生活。
法润文脉,推动文化事业产业繁荣发展
江南烟雨,楚汉雄风,金陵气象。江苏大地上,千年文脉浩浩汤汤,源远流长。充分挖掘并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省的题中之义。
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省人大常委会制定《江苏省红色资源保护利用条例》,构建规范的名录制度和分类保护制度,并首次将周恩来、雨花英烈、新四军东进北上、淮海战役等与江苏密切相关的重要革命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挖掘阐释写入地方性法规,推动保护好利用好江苏红色资源。
为守护赓续优秀历史文化根脉,江苏还率先出台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省级法规性决定,积极探索城乡快速建设背景下的历史文化保护之道,推动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留下来”“活起来”。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省高院新设大运河环资法庭,审理涉长江、大运河遗址遗存保护类案件,服务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苏州法院开展“江南文化法治行”活动,南京秦淮法院设立9个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春山可望,笃行不怠。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按照部署,2024年省人大常委会除安排继续审议上一年度结转项目5件外,立法拟安排正式项目16件、预备项目13件,涉及发展规划、产业技术研究院、数据、软件产业等,其中数据条例将提请省人代会审议通过。
省高院将加快推进审判理念、机制、体系、管理现代化,进一步加强政治建设、聚力服务大局、做实为民司法、深化改革创新、锻造过硬队伍,以审判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
省检察院也将进一步增强政治建设的自觉性、提升服务大局的责任感、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鼓足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把好队伍建设的责任关,更加有力地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
实干足音铿锵回响,发展蓝图催人奋进。2024年,江苏的新目标、新任务已经圈划,全省上下正以当表率、做示范、走在前的果敢担当,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发进取、奋勇前行。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喻婷 柏丽娟 马丽花
编辑: 喻婷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