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过年期间我都在青海的风电场安装调试、观测和整理数据,到现在才回来。不过,经过我们这么一‘折腾’,这个风电场的风机发电量提高了3%以上,提升的发电效益超过3000万元。”南京牧镭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售后工程师自豪地介绍。
他们为风机装上火眼金睛
新冠肺炎“乙类乙管”后的首个春节,牧镭的工作人员毅然留在了大漠孤烟的青海共和风电场,目的就是为了加班加点给这里的风电机组安装上特殊的“眼睛”。有了这双火眼金睛,这些风电机组就有了“未卜先知”的测风能力。
风电机组的“火眼金睛”学名叫作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它可以根据空气中颗粒,比如灰尘、云雾水汽的激光后向散射回波,测量出两百多米外的风速、风向、三维风廓线等信息,实时获得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的风场数据。在得到这些数据后,风电机组就可以提前调整桨叶的姿态与方向,科学匹配风电机功率,不仅能最大程度提升风能的使用效率,还能提前预警极端气象天气,避免风电机组受到损害。
他将技术从纸上落到地上
“风力发电机的三片桨叶,每转一圈,就能产生约1.4度电。如果让它不间断连续转一天,大概就能为15个家庭提供整整一年的清洁能源。所以我们一开始的想法就是去‘捕捉’风,让它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服务。”南京牧镭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周军介绍说。
这样的想法多少有些荒诞,但是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的一个科研项目却给了周军很大启发,但是由于该项目造价太高,体积大,理论成果虽然成立,但是科研产品却只能躺在实验室里。而放眼全球市场,进口的多普勒激光雷达产品造价达到了数百万元,后期维护成本也高,远远超过了国内风电企业的承受能力。周军下定决心要攻克这个堡垒,力争让每台风电机都能装上激光雷达,让每个风电企业都愿意去用激光雷达。
“当时风电企业的传统做法是靠气象预报,虽然大家都觉得激光好,但是这种精密仪器能不能经受住野外恶劣自然环境的考验,他们始终心里没底。”面对企业的痛点,牧镭激光的团队一次次调研,根据企业的需求改进产品,缩尺寸、降功耗、压成本,最终产品受到了风电企业的青睐。目前牧镭已经为国内外多个风电场提供解决方案。“看到企业有信心用我们的产品,愿意为我们的技术买单,我们的干劲就更足了。”周军介绍说。
它为科技和产业创新耕种“试验田”
成长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当技术转化为产品的初期,牧镭激光必须在短时间内建立起稳定可靠的供应链、质量管理体系、工艺体系和售后服务体系,公司的现金流一下出现困难。这时,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抛来了橄榄枝。“如果一个技术,我们看到它今后的市场比较好,那么我们就乐意孵化它。”作为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旗下的重要研究所,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孵化了大大小小近60家相关企业,不仅提供资金,研究院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也向这些企业慷慨解囊,帮助企业解决燃眉之急。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持续打造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我们的探索受到了省政府的肯定,我们既感到光荣又觉得任务重大。”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介绍说,“我们要做的肯定和普通的科研机构不一样,不能只专注技术的突破,要一头连着科研,一头向着企业,还要紧盯着市场。今年,我们还将探索新机制,产研院出‘大钱’、持小股,研发团队出‘小钱’,持大股,更好地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更好地完成‘科技+产业+产品’的融合。”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费念渠
编辑: 陈凌天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