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南京市第一医院介入血管科为一名99岁超高龄老人成功进行了微创手术。该手术方案无需做手术切口,通过胫股动脉穿刺的方式,采取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支架植入等方法,迅速恢复下肢动脉血运,挽救老人濒临坏死的肢体。
“真没想到,我这条腿不仅保住了,也不再忍受疼痛的折磨了!”出院那天,心情激动的花奶奶拉着责任护士的手,含泪向介入血管科的医护人员表达了由衷的感谢!家住安徽省滁州市的花奶奶,半年前右下肢突发剧痛,脚趾发凉麻木,疼痛渐重致其无法站立,下床只能坐轮椅。尤其夜间,她疼痛难忍,无法睡眠,以泪洗面。被病痛折磨得身心俱疲的她两周前又出现有足趾间皮肤破溃,当地医院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由于花奶奶年龄高且心脏功能不全等基础病比较多,临床症状改善始终不理想。最终花奶奶在病友的介绍下来到了南京市第一医院介入血管科。
介入血管科主任医师陈亮发现花奶奶的右足趾端已出现溃烂,稍稍一碰就疼痛难忍。经仔细询问病情、查看体征以及阅片,医生初步判断花奶奶的右腿是因为下肢动脉栓塞而出现湿性坏疽,如果不尽快手术将面临截肢的后果,花奶奶被立即收治入院。花奶奶的病情引起了专家们的高度关注。该科主任医师何旭、陈亮以及李燕护士长主持召开了病例讨论会,通过集思广益、反复权衡,最终为花奶奶制定了精准的治疗方案,根据血管造影结果,局麻下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及球囊扩张”,为花奶奶规避全麻手术的风险,大幅度缩短术后恢复的时间。
术中经血管造影显示,患者右下肢管腔多处重度狭窄,右侧股浅动脉下段管腔闭塞,右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近端闭塞。陈亮医生给花奶奶实施了右下肢动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术后造影显示:右侧股浅动脉、右侧胫腓干、右胫前动脉、右侧腓动脉主干显影,管腔较前恢复,右侧小腿及足部血管网显影较前增快增浓。术后立即评估查体,患者左下肢症状,疼痛明显减轻,皮肤温度逐渐回暖,在医疗、护理、技师的全力配合下,历经2个小时手术顺利完成。
标准、规范的围手术期护理是预防术后并发症、确保患者围手术期安全的关键。术后护理组每班积极落实优质护理方案。在饮食护理方面,予患者低盐、低脂、高膳食纤维饮食,多食蔬菜、全谷物、坚果、豆类、鱼类等食物。在心理护理方面,护理人员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向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如向患者介绍手术过程、分享手术成功案例、促进病友间的良性交往等,做好医护患之间的沟通,稳定患者情绪,缓解焦虑,增强患者的信心。在脚趾破溃方面,针对花奶奶患肢干性坏疽的破溃症状,李燕护士长也邀请了伤口护理小组的专科护士一起参与管理,对患者进行充分评估,制定了规范的换药流程及实施计划,每天更换敷料并细致入微地观察伤口变化,并保持脚部清洁干燥,做好心理的康复指导。
花奶奶经过精细化、规范化护理,术后给予抗凝、抗板、降脂、改善微循环等对症治疗后,患者下肢的疼痛、发凉、麻木等不适症状统统改善了,破溃的脚趾已经逐渐愈合。花奶奶的儿孙们对治疗效果、病区护理服务非常满意。
据南京市第一医院介入血管科主任医师陈亮介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指由于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的下肢动脉内膜增厚,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病变肢体血液供应不足,引起下肢间歇性跛行、皮温降低、静息痛,甚至发生溃疡或坏死等临床表现的慢性进展性疾病,常为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病变在下肢动脉的表现。该病的治疗分为内科治疗、外科治疗和介入治疗。介入治疗不仅可直接清除斑块,恢复血流畅通,而且术后血管腔内不留下任何异物材料,也不会对血管壁造成气压伤,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术后血管内膜增生引起的再狭窄。
通讯员 甘慧孜 章琛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 孙骏 实习生 孟欣荣
编辑: 孙骏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