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大学开学季,都是一次大迁移,无论你来自哪里,又将去往何方,都将带着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与向往走进校园,青春的注脚从心所向,此程绚烂。
有人用大学四年时光做项目、搞社团,不断尝试突破自己兴趣与能力的边界;有人利用大把时间泡图书馆,徜徉在书海里享受自己的小世界;也有人难忘食堂窗口的大盘鸡。大学陆续开学,少年即将奔赴广阔学海,开启新一程,面对未知的旅途,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度过大学时光?
做“斜杠青年”,探索自己的无限可能
2024年是焦林童在南京师范大学担任辅导员的第6年,即将入学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2024级新生是她入职以来带的第4批学生。“早在这个暑假,我就和大一新生们建立了联系。”焦林童告诉记者,通过线上群聊她布置了特殊的暑期作业,即让每位新生阅读一本书、寻访一位南师大校友,以此勉励学生延续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仅是这165名大一新生,焦林童还是118名大二年级学生的辅导员,多年的带教经验,让她和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辅导员是和学生最亲近的角色,有任何困难学生都会找我聊一聊。”
开学在即,面对许多新生向她抛出的疑惑,她坦言不必过早为“绩点”而焦虑,“‘绩点’很重要,但不是唯一重要的事情,分数也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她鼓励新生做一个行动者,多尝试,不要害怕失败,多去提高自己学习以外的能力。
与焦林童不同的是,季敏与学生之间的联结方式更多是“不见面的交流”。作为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策划推广部主任,今年是季敏在南医大图书馆工作的第20个年头。
“2024级新生在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同时,还会收获一份新生手册,其中就有一部分关于图书馆的介绍,以便让新生更快更好地了解图书馆的资源和设施,适应校园新生活。”季敏介绍,不仅如此,新生入学后学校还会设置新生导读课,图书馆的老师会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定制个性化的导读课。
“图书馆是一个宝藏地!”为了迎接新生,季敏正着手策划图书馆的文化推广活动,她希望新生们来图书馆做“斜杠青年”,不仅扎实基础学习能力,在学习之余,也可以广泛接触艺术类、文化类、休闲类的书籍与活动,完善多元的价值观,探索自己的无限可能。
播音主持人、支教老师、院团学联执行主席……就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陶心怡有着多种身份,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斜杠青年”,“大学代表着无限可能的开启,或许会感到迷茫、焦虑,但只要抓住机会并认真做好它,就是对自己最好的回答。”
学习之余,陶心怡热衷于志愿服务。大二期间,她曾参与公益画展活动,期间作为赛事秘书组组长收集了“来自星星的孩子”的画作。之后,她又报名“南大-双柏”陪伴阅读远程支教活动,带领来自云南双柏县的孩子们阅读文学经典。今年寒假,她再次成为贵州省平坝一中的支教老师,辅导孩子们的作文写作、阅读理解。
新学期临近,陶心怡又计划着报名参与研究支教团,详细了解报名条件之后,她又有了新的目标。
跳出“小我”,学校也可以是“大海”
赵宸形容大学生活需要自己做某种意义上的对抗,战胜惰性,就能找寻到自己的目标。正在苏州大学敬文书院就读金融学专业的他,已经连续两年获得专业第一的成绩,仔细思考自己的大学生活,赵宸坦言,不同于高中的被动式学习,在大学更多需要自己的主观努力,勇敢尝试走出舒适圈很重要。
今年7月,赵宸与团队代表学校闯进了江苏大学生创新大赛的决赛现场,在这样一支致力于实现粉煤灰的高附加值资源化处理的科研团队里,他主要负责负责商业计划书的编写、企业对接、财务融资的测算任务,“从去年开始,我们团队就开始接手,用一年多的时间从0开始打磨,最终完成这个项目。”
刚刚过去的暑假,赵宸结束了在银行的实习工作,面对即将开始的大三生活,他定下了新学期的计划,“既有科研项目相关,也有足球队的小目标,总要不断尝试。”
走出“舒适区”,不断突破自己兴趣与能力的边界,刘雅云也是其中之一。就读江苏医药职业学院医学院的刘雅云,在大一就加入了学生会,“高中时期,我就担任了一年的学生会主席,大学加入学生会也是想在学习之余,锻炼自己的规划统筹能力。”
从作为部员参与全国临床职业技能大赛志愿服务,到作为组织者统筹2024盐城市马拉松活动的医疗志愿服务工作,一年的时间里,刘雅云就以出色的能力当选院学生会主席。
破圈的步伐越走越大。这个暑假,刘雅云选择留在学校,参与白首乌抗衰老相关项目的研究,在指导老师的安排下顺利完成细胞实验的任务。回想起大一刚刚进入校园的自己,她说,“当我们不再为了高考头悬梁锥刺股,可以选择喜欢的书、喜欢的事去为之付出时间,所以大学四年,可以多参加一些社团和志愿活动,勇敢迈出人际交往的一大步。”
徐飞的授课场所常常不局限于教室,作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与书法专业教授,在这个暑假,他带领学生把艺术创作搬到了海滨之畔,依托连云港得天独厚的沙滩资源,创作出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沙雕艺术作品。
在过往22年的教学生涯中,总有学生困于未来不确定的焦虑中,谈及破除困境的方式,徐飞表示,跳出“小我”,不要患得患失,“把学校当作一个大家庭,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学校可以是‘大海’,只要有心就可以畅游。”
吃饱睡好,好身体是一切的本钱
很多同学大学里最深刻的记忆,就是食堂里叔叔阿姨的颠勺。而食堂饭菜好不好吃,直接决定了未来四年甚至七年的一日三餐。
2019年从部队转业之后,金永刚就来到南京城市职业学院成为一名食堂后勤与基建处职员,负责全校6000多位学生的饮食安全保障工作。在他的眼里,学生们的一日三餐吃得好不好至关重要。
西北风味拉面、山东煎饼、黄焖鸡……食堂里的100多种菜式,金永刚如数家珍,而食品安全也是他心里最牵挂的事,“我们利用校内食材快速检测台,对进入学校的食材进行检测并做好相关台账,确保食品源头安全,同时通过与南京市质检院合作,做好人员培训,规范员工的操作流程。”
为了迎接新生的到来,金永刚与食堂后勤人员正抓紧进行除四害的消杀工作,“得让孩子们吃饱更得吃好,好身体是一切的本钱!”
除了食堂,宿舍也是大学生活中印象最深刻的场所之一,许多喜怒哀乐的故事都发生在这样一方小小的天地当中。
“邹阿姨好!”邹文娟是无锡科技职业学院8号楼的宿舍管理员,每天早上7点50分她就会候在宿舍大门口,等待第一批早早赶去上课的学生。检查卫生、报修、登记、查寝……一天时间里,邹文娟几乎闲不下来,在日常工作之外,许多学生也会向她倾诉个人的成长烦恼,“孩子们遇到任何生活上的困难,我都会竭尽全力帮忙。”
怎样融入宿舍集体生活,是许多新生初入校园时遇到的第一个难题。“由于从小生长的环境不同、接受的教育方式不同,来自天南地北的室友自然形成的思维不同。”常常到深夜时,邹文娟还要出面解决学生关于舍友之间的争吵问题,好在争吵大多是暂时的,“毕竟,舍友是随机分的,但无论是好还是坏,朋友,还是可以自己挑选的。”
酷暑消散,一张张年轻的面庞跨越山海,奔赴理想而来,关于青春的故事,或将在图书馆、食堂开启,也或在教学楼、宿舍留下生动的注脚。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 洪梦琪
编辑: 洪梦琪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