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含添加剂,不含防腐剂,美味面包好吃又健康,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在南京游府西街的爱德面包坊,总能看到身穿白色工作服的吴迪向顾客推介面包,他拿起话筒流利地说着自创的促销词,神采飞扬,很难想象这是一位心理年龄不足10岁的唐氏综合征患者。
2024年3月21日是世界唐氏综合征日,人体一共有22对常染色体和一对性染色体,而唐氏综合征患者有三条21号染色体,因此也被称为“21三体综合征”。他们有着相似的脸庞,智力始终停留在幼童阶段,行动笨拙,被亲切地称为“唐宝宝”。
在中国,像吴迪这样的“唐宝宝”有百余万人次,通常情况下,他们被“藏”在家里,成年后大多面临着就业难题。但实际上,在家人和老师的帮助下,“唐宝宝”们靠自己的努力,也可以创出一片“小天地”。
成为销售担当,开启人生新机遇
每天早上8点半,吴迪独自从江宁坐地铁或公交来店里上班,进店后师傅们总会招呼,“梅家三少爷来啦!”
两年前,刚到店里的吴迪情况并不乐观,他常常拒绝工作,因为难以控制手指肌肉,工作服也无法正常穿戴。但特教老师发现,性格外向的他常常和店里顾客的搭话,于是为他安排了面包推销员的岗位。
看似寻常的工作背后,吴迪付出的努力是超乎寻常的。“正常人三天便可学会的简单操作,吴迪可能需要花费整整两年时间。”爱德面包坊总经理王娜说,“唐宝宝”们也有很多普通人没有的品质,比如他们一旦掌握一个技能,便会不打折扣地执行,工作态度丝毫不输专业人员。
现如今,吴迪成了店里的“销售担当”,还为自己起了“梅家三少爷”的称号。
在爱德面包坊,像“梅家三少爷”一样的“唐宝宝”还有很多,他们在爱德残疾人之家接受岗前培训后,经过考核,才能在面包坊获得工作的机会,他们在这里从最开始的车间清洗工作到逐步掌握配货包装、快递打包等职业技能,开启人生新机遇,在与陌生人产生链接的过程中,也在用劳动创造着自我价值。
洗车专注、仔细,得到了客人的认可
冲洗车身表面、打泡沫擦拭、用毛巾擦干车上的水珠……3月21日,在南通通州区喜宝儿洗车中心,顾客开车进店后,三名洗车工分工明确,每人负责一个区域,洗车操作一气呵成。
“与其他洗车行不同,喜宝儿洗车中心的6名员工都是唐氏综合征患者,他们的实际年龄都已经二十多岁,但智商只有7到8岁,洗起车来却十分卖力。”店主季辉说。
开店前,季辉为招募来的“唐宝宝”们做了一个月的培训,在他的记忆中,一个动作教上百遍是常态,“每个人就擦一个车的一个面,一点点细节去教,挺不容易。”
虽然学得慢,但季辉发现,“唐宝宝”们洗车专注、仔细,得到了很多客人的认可。更让他意外的是,下雨天也有客人过来排队洗车,不仅回头客多了起来,许多人还主动要求办卡充值。
“洗一辆车收费30元,每个月刨除房租、水电等日常开支,其余收益均作为工资发放给几位员工。”季辉说,但其实盈利与否并非最重要的事,他开店的初心就是让“唐宝宝”们掌握立身之本,在工作中享有尊严的人生。
季节变换,人情温暖,春光总会让人记得,生命的种种喜悦。
3月21日,在世界唐氏综合征日这一天,第二家喜宝儿洗车中心正式营业,季辉将招募更多的唐氏综合征患者,为他们提供岗位,“也希望更多人能关注到这个群体,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提供更多适合他们的岗位,让更多的善意来改变他们的生活。”
用自己的工资买礼物送给父母
2022年,患有唐氏综合征的静静找到了稳定的工作。
此前,她尝试过多种职业,但都缺乏稳定性和发展空间。
现在,她装弹珠、安铜线,在一家位于江苏太仓的中德融创工场里,从事汽车零配件的组装工作,每天工作时间不到7小时,月工资2000元左右,享有五险一金、双休日和法定假期。
最初加入工场时,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和任务,静静显得有些不安,培训团队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为她量身定制了一系列技能和心理辅导计划。
通过持续学习,静静的变化令人鼓舞,不仅掌握了所需的工作技能,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也显著提升。“更重要的是,她变得更加自信,甚至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在一些公开场合中代表心智障碍伙伴发言,展现出她的领导潜能。”中德融创工场培训总监侯孟如说。
在中德融创工场,像静静一样的“唐宝宝”共有6位,他们中年龄最小的是20岁。侯孟如回忆,工场在招聘时,也有“唐宝宝”的父母认为,所谓“工作”也不过是另一种日托所。
对他们而言,工作不仅仅意味着收入,当静静用自己第一份工资买礼物送给妈妈,妈妈激动地流下了眼泪。
“其实,大部分‘唐宝宝’都有独立意愿和独立能力。在工场,很多‘唐宝宝’迈出了社会化的第一步,开始学习买东西、交朋友。”侯孟如告诉记者。“相信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雇佣心智障碍人士的价值,并采取实际行动推进融合雇佣,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展示他们的能力和价值。”
“梅家三少爷”、静静的故事,告诉我们“唐宝宝”的成长离不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温暖,也向我们展示着,即便是天生被唐氏综合征困扰的孩子,靠自己的双手,也拥有无限可能。
春已至,万物始,“唐宝宝”就业的春天终将来临,让我们一起为这个特殊群体贡献自己的力量,让爱和关怀成为他们的力量和支撑。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 浦琼月 洪梦琪
编辑: 浦琼月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