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梅园新村。1946年5月至1947年3月,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代表团进驻此地,与国民党政府进行了长达10个月的谈判斗争。谈判期间,中共代表团坚定地执行党中央的指示,广泛地领导和开展爱国民主运动,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走进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高大的周恩来铜像。时隔多年再次参观,站在铜像前,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郭庆心潮澎湃,他使用“行进中国 我心向党”打卡红色地标UGC小程序打卡留言:“抚今追昔,感怀伟人不平凡的一生,当今莘莘学子更应牢记周总理少年时的宏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郭庆回忆说:“我出生、成长在沈阳,学校离大东区也很近,时不时会到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去。我一直记得那里的总理雕像,这句话也一直激励着求学路上的我。”
2001年,郭庆初至南京工作。“学校不远处就是梅园新村纪念馆。跨越千里,跟随周恩来足迹来到南京,心里十分感慨!”龙潭虎穴中的斗争故事深深吸引着郭庆,而走遍南京大小景点,唯有这里的翻译让从事英语翻译教学工作的他印象深刻。“梅园新村纪念馆内的翻译是非常严谨的,不论是语言的得体到位、凝练程度,还是排版呈现,都堪称无可挑剔。后来打听到,这也是我们外院的老前辈翻译校定的。”
“馆内展示的文献和影像资料很生动、翔实,仿佛一下子回到那个斗智斗勇的时期。”在参观打卡过程中,周恩来诞辰120周年之际的难忘经历涌上郭庆心头。
2018年,郭庆前往北京与周总理的侄孙女周晓芳女士进行了深入交谈。交流中周晓芳提到,周恩来和平研究院的大型电视访谈节目《跟随周恩来足迹》需要翻译,以利海外传播。郭庆欣然应允,动员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的20多名同学参加这项工作。“虽然没有任何报酬,但是同学们都觉得非常荣幸,大家齐心协力完成了整理与翻译。”
后来,节目的精华版在联合国总部进行播放,周晓芳也代表周恩来和平研究院为每位学生颁发了证书。回想起节目翻译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郭庆心中颇为感慨:“只要是关于周总理的工作,同学们都十分细致严谨、尽心尽力、追求极致。我想,这是周总理伟大人格感召下的结果!”
在海外,感动于周总理伟大人格与光荣事业、进而参与传播周总理故事与理念的友人也在逐渐增多。“继承和发扬周总理的精神、向海外传播总理的故事,我们能做的还有很多。”郭庆表示,未来他会跟随总理足迹“打卡”更多地标,寻求更多合作,让周总理的故事跨越语言鸿沟走向更广阔的地域,成为不分民族与国界、穿透岁月的共有精神财富。
编辑: 张苏宁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