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东营是黄河与大海交汇处的一颗璀璨明珠,九曲黄河经千万里,壮阔迂回,在这里汇入大海。
7月26日至28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指导,江苏省委网信办主办,新江苏·中国江苏网承办的“生物多样性之美——‘湿’意盎然的生态答卷”网上主题宣传“行走中国湿地城市”报道组来到了山东东营,看这座黄河入海口崛起的湿地之城如何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黄河奔海,泽被新生大地
东营,向河而生。九曲黄河奔腾入海,造就了这片年轻富饶的土地,长河大海的双重恩惠,孕育了东营丰富多样的湿地生态。
为保护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1992年10月,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呵护着我国暖温带最广阔、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黄河三角洲。
黄河水沙资源是黄河三角洲生存和发育的根本,黄河水沙量决定着河海交锋的胜负。
因为天然水资源贫乏、人类用水日益增多等原因,20世纪90年代,黄河入海口地带在9年时间内平均每年断流100天,自然保护区河段每年近三分之一时间内处于干涸状态,这意味着海水倒灌,缺水、缺沙,打破湿地生态平衡,黄河口湿地面临生死存亡。
2002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开始实施调水调沙工程。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筑堤修坝,蓄水、引水等自流方式为湿地科学补水:黄河口引水闸处,河水穿门而过沿着引水渠流向湿地,地表径流恢复,淡水冲碱压盐,地下水得以补充,丛生的芦苇绿茵处处,宽阔的水面鸟儿群集。
初夏的黄河三角洲,大片芦苇随风摆动,风吹草偃间,只闻鸣声啾啾。以科学促生态,湿地的自我恢复、自我发育,为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恢复创造了良机。
河海交汇处,舒适的环境涵养着万千物种。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布乃滨介绍,如今,东营有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等5类14型湿地,湿地率达41.58%,湿地总面积约占山东省的四分之一。2018年,东营市被评为全球首批“国际湿地城市”,并形成了“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的城市特色。
绿意盎然,候鸟变“留鸟”
“别看现在这里芦苇荡漾、万鸟翔集,成立保护区前这里白茫茫一片,年年种树不见树,电线杆子比树多。”自然保护区大汶流管理站高级工程师吴立新回忆,作为退海之地,黄河三角洲大部分地区成陆时间短,河海交织、海水倒灌,使得黄河三角洲大部分地区都是盐碱地,加上居民游牧、农耕,植被愈发稀少,湿地生态脆弱,天然的鸟类栖息地也一度受到威胁。
为保护三角洲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等资源,1992年10月,国务院批准建立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修复湿地生态。
如何唤醒沉睡的盐碱地?作为退海之地,黄河三角洲大部分地区土壤中次生盐渍化严重,盐碱地里难长草,栽活一棵树非常不容易。面对盐碱地绿化这一世界性难题,东营从苗木选择、改善土壤等方面积极探索,成功培育出适应性强的树种,以人工栽种结合自然生长,依靠柽柳、芦苇等根系发达、泌盐能力强大的植物,改良土质。
以物理防治为主,治理入侵物种互花米草,一次性灭草效果均超过90%;以保护野大豆、天然柳林等原生植物群落及其生境为目标,依法对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实行严格封育保护;在自然保护区实验区科学划定有目的性的物种生态保育区,实行封闭管理,消除人为因素干扰……黄河三角洲不断加强陆域原生植物群落封育保护,为搭建湿地生物多样性,带给动植物更好的环境而努力。
作为“中国东方白鹳之乡”,东营地处东北亚大陆、澳大利亚、环西太平洋区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鸟类提供了理想的环境,是横跨“东亚—澳大利西亚”和“环西太平洋”两条候鸟迁徙路线的重要“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是东方白鹳、黑嘴鸥等诸多珍稀鸟类的“国际停机坪”。
为实时掌握湿地鸟类的活动,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新搭建起鸟类动态实时监测系统。“不但能够实时监测鸟群计数,还能识别鸟的种类。每一只进入监测范围的鸟儿都会被自动识别记录,从而协助我们获取丰富的信息。”自然保护区管委会生态监测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赵亚杰告诉记者。“为了减少人类活动对鸟类的干扰,保护区加强智慧监管,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借助‘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为不同类型的鸟类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空间。”
现如今,东方白鹳等不少候鸟变成了留鸟,成千上万的鸟类将自己的栖息与繁殖地选择在了这里。“截至目前,东营共有各类野生动物1632种,野生植物685种,鸟类373种。”东营市湿地保护中心湿地保护修复科科长、高级工程师陈树亮告诉记者,对动植物的保护,东营责无旁贷。
共建共享,城市与湿地共融共生
“湿地在城中、城在湿地中”,东营充分发挥黄河三角洲湿地“奇、特、旷、野、新”的美学特征,逐步增强其生态核心作用。聚焦治土利水、显湿露水,湿地城市建设成效凸显,实现城市与湿地有机融合,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2010年10月东营先后出台《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意见》《东营市湿地保护管理办法》,进一步理顺了湿地管理体制,建立起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限制湿地无序开发的保障体系,规范了湿地保护和利用行为。
2020年东营开展《东营市湿地城市建设条例》立法工作,该《条例》于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是全国首个湿地城市建设地方性法规,填补了国内湿地城市建设的立法空白,为规范湿地城市建设提供了“东营样板”。
湿地保护制度建设的逐步完善,让东营的湿地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同时,东营也采取了多种湿地形式,让湿地与城市更好有机融合。例如,位于东营市东城南端的明月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就是集生态养护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天然氧吧”。公园内包括疏林草坡、生态密林、湿润浅滩、湿地池塘等不同环境,令人心旷神怡。
“目前,东营有1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湿地公园,9处省级湿地公园,建设湿地保护小区63处,认证37处一般湿地,”陈树亮说,东营初步构建了以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水源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和湿地保护小区等多种保护形式的湿地保护体系。
绵延流淌的河水,交汇相融的湿地,蓬勃生长的植物,自在翱翔的鸟儿……东营,这座与黄河血脉相连的城市,绘就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燕钰 李梦迪/文 高波 吴家俊/摄
编辑: 燕钰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