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近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化工学院的同学们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带领下,来到常州市湟里镇西鲁村,行浸式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悟其中“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是一场深刻革命”的深刻内涵。
近几年,西鲁村把美丽乡村创建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积极推动垃圾处理与环境保护工作,发起改厕运动,掀起村庄清洁行动热潮。先后获得省健康村、省生态示范村、市生态文明村、区美丽乡村等荣誉称号。同学们在实地调研中惊奇地发现,相较于老照片中的西鲁村,今日的西鲁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全村人民的躬身实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高材2221班侯永旺同学不禁感慨道:“西鲁村极大改变了乡村环境,提高了村民生活的幸福指数,这正是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啊。”
调研中,西鲁村村委会组织委员刘华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困惑村民已久的问题:“夏收之后,走在田间地头,难免会被秸秆焚烧产生的烟雾熏了眼呛了嗓。同学们,对咱们村子的秸秆处理问题,你们有没有什么好办法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教师程进博士抛砖引玉:“这附近有不少家具厂,有没有试过将秸秆压制成板材二次利用呢?”“将秸秆制成有机肥”“秸秆可以生产食用菌”“把秸秆分类后,将其中有食用价值的一部分制成动物饲料”同学们纷纷开动脑筋,发挥专业所长,为西鲁村的秸秆治理问题提供了许多新点子新思路。
这堂“大思政课”以“绿色发展与乡村振兴”为主题,以实践调研的方式呈现绿色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展望了美丽中国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时代议题。如何将时代议题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如何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一直都是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思政课改革创新过程中积极探索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曹圣军认为,“始终坚守培根铸魂、立德树人和启智润心的本分,在思政课的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上下功夫,是我们思政课教师的共同使命。要充分运用社会大课堂,在实地调研中继续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创新形式。”
“课堂实践活动对我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需要学习化工知识,更需要把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才能更好地为乡村的绿色发展做贡献。”高材2221班孙淦林同学说。
马克思主义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开设以来,采用“精准滴灌”的授课模式,将思政课堂搬到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第一线,开展了一系列行走的“大思政课”。通过用好实践这个无字之书,不仅让思政课堂活起来,让知识活起来,更让教育过程活了起来,为思政课提供了一种“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的课堂新形态。课程负责人刘晶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整合优秀资源,专业融合、实践融入,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帮助学生实现“专业知识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进而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马院将继续探索思政导师、专业导师、社会导师合力育人的新机制,提升“大思政课”的深度、广度和参与度,将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励志践行”的校训写在中国大地上。
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基国林表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体,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过程中肩负重大使命。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和青年学生思想引领上提质增效,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在全校上下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时刻,希望马院积极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深入学习、全面准确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助推主题教育入脑入心、走深走实。(李奇 张理)
编辑: 李艳玲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