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报业·新江苏讯(记者 丁小玲 李旸)农历新年将至,南京江北新区顶山街道太阳花残疾人之家暖意融融,仿佛一个和谐而欢快的校园。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有的“学生”在缝制儿童玩具车方向盘,有的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做康复训练,有的一边哼着歌一边悠闲自在地走过,一切显得温暖而有序。“校长”朱军林看着、笑着,眼里满是欣慰。
“让社会看到,残障人士都是可以工作的”
“欢迎,欢迎!”1月30日下午,在江北新区太阳花残疾人之家门口,创办人朱军林坐在轮椅上微笑着迎接记者的到来,她告诉记者,快过年了,他们依然在忙碌,许多事情需要去做,这里刚刚开设了彩票服务点,因为才开业二十几天,每天有不少市民过来,对残障人士来说,一方面能够得到锻炼,相当于康复训练;另一方面呢,提高做事能力,或者手工技能培训,带有一定技术含量。
朱军林说,来残疾人之家的大多数是一些残障人士,通过对他们进行康复训练、生活技能培训和手工制作等,能够达到职业康复和社会适应能力康复。更主要的是让他们能够自强自立养活自己,还可以走向社会、服务社会。
她表示,在这个500平方米的残疾人之家里,文化活动室、残疾人就业外挂车间、康复训练室、休息室等一应俱全,成了残障人士的温暖之家。大龄心智障碍者可以在这里得到日间照料以及肢体康复训练、生活技能培训、就业培训等服务。很多肢体残障人士也在这里找到了就业岗位。
“现在要做的就是营造一个就业环境和残障人士温暖之家,让社会看到,残障人士都是可以工作的。”朱军林表示。
在一间手工制作手缝区车间残障人吴某说:“在太阳花残疾人之家,我们在工作中能找到快乐。每个月能挣1000多元钱,我很满足。”50多岁的残障人叶某表示:“我已经在这干了好多年了,每个月不仅挣钱,还能得到锻炼,心里非常开心。”
“我想把这份善意继续传递下去”
太阳花残疾人之家的大家长朱军林,1980年出生在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安峰镇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4岁时不幸罹患小儿麻痹症,导致下肢重度残疾,常年依靠轮椅行动。
来南京生活后,朱军林积极参加南京市区组织的残障人士人公益活动,学会了唱歌、手语等技能。也认识了许多残障伙伴,他们都非常乐观开朗。这感染了她,也更启发了她——为何不在江北新区也搭建一个这样的平台供残障人士使用,让他们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说干就干,2013年12月,太阳花残疾人互助乐园诞生了,朱军林的想法终于落地,这也是区域范围内的首家助残机构。
“我很幸运,一路上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我想把这份善意继续传递下去。”身残的现实没有让她自怨自艾,乐观向上、奋力拼搏成为她人生的座右铭。她深知能够正常地生活对残障人士来说有多难,也深知每一份帮助能带来多大的力量。她希望自己能自主创业,帮助更多的残障人士找到工作,自食其力、自立自强。
谈及未来,朱军林充满信心对记者说:“我想,创新永远会是我们前进的主旋律。这十年间,我们持续探索、创新残障人士服务模式,形成了一些有效的服务经验,在全省进行了推广。未来十年,我们还希望能形成更多可复制的残障人士服务体系,推向全国。”
编辑: 丁小玲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