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2月4日,农历腊月二十五,南京莫愁湖公园内传出一首王安石的《元日》。这首诗并非朗诵出来的,而是经过谱曲,用昆歌的形式吟唱出来的。
原来,这里有一群孩子正在紧张地排练着。他们端坐在桌子前,拿着乐谱,跟着南京钟山昆歌艺术团团长徐立梅老师的指挥,一起吟唱着《悯农二首》《小池》《台城》《泊秦淮》《元日》等诗。“这些孩子每周都会来上课,他们是‘昆歌宝贝组合’,这次排练是为龙年元宵节展演活动做准备。”据徐团长介绍,这是孩子们以昆歌合唱的形式去唱诗词,为诗词插上“音乐的翅膀”。南京钟山昆歌艺术团是专门用昆曲的原则、元素、方法吟唱中华诗词的一个社会公益团体,至今还是全国唯一一个这样的团队。
“昆歌宝贝组合”于2023年6月组建,从最初5位小朋友发展到现在13位,其中年龄最小的仅4岁半、最大的9岁。“昆歌宝贝组合”组建者之一的查卓介绍,他的女儿也是其中一员,这些孩子大多是小学二年级到三年级的学生,他们有极强的学习能力。有的孩子刚加入时五音不全,但经过半年的系统学习,全部得到改善。吟唱昆歌大大提高了他们对音乐的鉴赏能力,也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种子。
张铭恩是“昆歌宝贝组合”中最小的成员,今年只有4岁半,学习昆歌还不到100天。张铭恩出生在一个热爱音乐的家庭,妈妈古筝弹得好,姐姐从小学习钢琴。一次偶然的机会,张铭恩看到妈妈拍的昆曲照片很感兴趣,妈妈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把张铭恩推荐到“昆歌宝贝组合”。“我女儿登台后一点也不怯场,看到她喜欢我们也很开心。现在她还不识字,回到家就对着家养的宠物小鸟自己唱。”张铭恩妈妈介绍,通过这个活动也拉近了“家长团”和孩子之间的距离。每次家长们同孩子一起学习,一有活动时大家各司其职“打配合”,有的还帮孩子化妆、有的做舞台设计、有的剪辑伴奏。
传承非遗一家亲,今天的课堂还来了一位特别的老师——江苏省灯谜协会会员李凯。“这就是谜面,小朋友们猜猜看,通过这幅画,打一字。”这是一幅由南京市灯谜协会副会长刘抗美构思、李凯老师指导8岁学生张熙翎绘制的画谜。
“上面有个太阳,是不是‘日’?”
“下面是一朵花。”
“这是什么花?为什么是向日葵,而不是别的花?”经过老师的提醒,现场的孩子和家长都若有所思。人群中传出一声“晌”!“对,向日葵一直向着太阳,所以是‘晌’。”随着老师的讲解,孩子们慢慢掌握了猜谜的技巧,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参与进来。
2023年,南京灯谜入选第五批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据了解,灯谜是古代一种文人游戏,每逢灯展的时候,通常会有猜谜的活动,故称为“灯谜”。普通民间谜语主要描述事物的外貌和特点,字数也比较多;而灯谜字数精炼,利用一字多义、多字同义、一字多音、多字同音和字形等特点,构成底面回互其辞的一种文字游戏。李凯老师的本职工作是一名国画老师,他创作的画迷也是灯谜的一种,这节课他一共带来1幅画谜和7个字谜。
小小灯谜包罗万象,猜灯谜能益智健脑。“猜灯谜的好处很多,尤其受到中老年人的喜爱。南京‘谜人’中年轻人少,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冲击,这次活动也是一次尝试。”李凯老师介绍,未来想通过和更多非遗项目的联动,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猜灯谜需要很大的知识储备量,今天的活动让孩子又多了一个学习的机会。”家长郁云对多样化的非遗活动赞不绝口。她的孩子周子豪是“昆歌宝贝组合”的第一批成员,每个周日都会来参加。周子豪在这里结识了不同学校的学生,他们互相交流、学习,受益匪浅。
南京非遗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让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更加熠熠生辉。“南京灯谜的加入是一个好的开始,我们还将邀请南京剪纸、白局等非遗项目的加入。”查卓对把具有南京特色的非遗项目传承好信心满满。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 苗津伟 夏晓晨 宫燕敏
编辑: 苗津伟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