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江苏省兴化市紧紧围绕“强富美高”新兴化建设总目标,推动“六个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五年来,我们直面经济下行压力,保持定力、迎难而上,“强”的成就更加显著。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9%;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5年的15.1:43.4:41.5优化为14.5:39.4:46.1;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24.6%,比2015年提高6.3个百分点;入选中国县域经济百强市、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市、中国工业百强市;戴南镇获批筹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不锈钢制品、健康食品产业集群分别入选“全国百佳产业集群”和“江苏省特色产业集群”。五年来,我们聚焦群众急难愁盼,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富”的成果更加殷实。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每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5%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7%;贫困人口和经济薄弱村全部脱贫摘帽;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净增城镇就业5.72万人,新增创业8.29万人;社保主要险种参保率98%以上。五年来,我们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系统规划、整体推进,“美”的成色更加鲜明。坚决整治突出环境问题,高质量建设里下河生态经济示范区;开展涉炉企业专项整治,关停拆除435家企业的925台中(工)频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超额完成省定目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较“十二五”末下降8%,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城镇化率达60%;创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千垛美路被评为“全国最具人气的路”,获批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1个。五年来,我们紧抓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先进、崇德向善,“高”的成效更加彰显。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提炼“垒土成垛、择高向上”兴化精神,激发全市上下干事激情;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蒋庄遗址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深化平安兴化、法治兴化建设,万人八类刑事案件发案率13.9%,保持全省低位。
“十四五”期间,兴化市将始终坚持“生态立市、工业强市、人文兴市”方略,大力弘扬“垒土成垛、择高向上”兴化精神,走出里下河、融入长三角,致力打造“不锈钢转型升级示范区、绿色健康食品产业集聚区、特色田园乡村样板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令人向往的“江苏大公园、人文梦水乡”,不断开辟“强富美高”实践新境界。
“十四五”时期,兴化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6.5%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4.5%,城乡居民收入增幅高于经济增长水平,区域影响力、城市美誉度和群众幸福感显著提升。
壮大实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工业强市,强化建链、强链、补链和延链,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促进数字经济和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建立健全“3+N”现代特色产业体系。全面系统支持戴南镇发展,举全市之力“再造一个新戴南”,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金属新材料高端定制先行区。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协同抓好重点领域改革、开放动能培育和营商环境建设,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坚持统筹协调,促进高标准融合。科学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形成“1+3”市域发展空间布局。以“决战五年、高铁先行、快速联结、枢纽兴化、通达天下”为目标,加快构建内畅外联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做精做细城市管理,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和功能品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进一步调优镇村布局,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高质量建设里下河生态经济示范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打造美丽江苏的兴化样板。
增进民生福祉,创造高品质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更加注重和改善民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持续增加居民收入,完善城乡社保体系,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幸福城市。深入推进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改革,高水平规划建设一批优质功能设施,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弘扬“垒土成垛、择高向上”兴化精神,彰显兴化文化品牌和文化标识,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
运用系统思维,实现高效能治理。坚持法治兴化、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提升社会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进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切实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让全体人民更好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以创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为抓手,切实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兴化。(作者为中共兴化市委书记)
作者单位:中共兴化市委
编辑: 邵文晶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