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价一千五,炒到四万八,暴涨31倍!”
近期,“炒鞋”又上了热搜,这一次,被炒的是国产鞋。一双参考价为1499元的李宁球鞋,售价居然高达48889元。
6日,潮流网购社区得物APP,在官方微博上发布了情况声明称,针对三款卖家所标价格波动过大的球鞋,已进行下架处理。
“炒鞋”,2015年开始掀起的全球风潮
得物称,网传涉及的三款球鞋,即李宁韦德之道4全明星银白款、李宁韦德之道7wow7TheMoment超越限量款粉色款和安踏哆啦A梦联名休闲板鞋白黑款,这三款球鞋的价格均为平台卖家个人所设定,且在卖家设定的价格下并无买家成交或极少有买家成交。
根据先前得物APP上的售价显示,这三个鞋款溢价严重,其中“韦德之道4全明星银白款”的价格更是比发布价格高出32.6倍,被炒到近5万元。
价格激增的原因与部分投机客的“炒鞋”操作密切相关。投机客们事先囤积限量版球鞋,等到市场价格上涨后,再将其卖出。
然而,“炒鞋”并不是一件新奇的事,根据老牌潮鞋线上交易平台StockX的数据显示,海外市场在2015年6月便出现“炒鞋”现象,鞋品销售量在短时间内激增,达到先前数量的两倍之多。然后逐年增多,到去年夏天,StockX已经转售了350万双运动鞋。
中国国内“炒鞋”兴起的时间比海外要稍晚,根据网友在虎扑论坛上的讨论情况,“炒鞋”话题第一次出现于2019年4月。
当时被“热炒”的鞋款是AJ(AIRJORDAN)。根据新京报的报道,当时AJ的溢价率已达到59%。与海外品牌相比,本次被炒的三款国产球鞋溢价情况其实不算严重。根据网易新闻的报道,历史上涨幅最高的“鞋王”是Nike2014年发行的“AirForce1MidTisciWhite”,发行价格为260美元,却一度被炒到3万多的价格,是最初价格的121倍。
“炒鞋”与庞大的二级市场
所谓的“炒鞋”,就和“炒股”一样,都发生在球鞋的“二级市场”——即转售市场。鞋贩或散户从一级市场中购买新鞋,或从用户手上专卖二手球鞋,再以高价转卖,从中获利。
根据StockX去年的报告,全球二手运动鞋市场2019年的规模为60亿美元,而中国还是一个刚刚起步的新兴市场,艾媒数据《2019全球及中国球鞋二级市场现状剖析与市场前景分析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二手球鞋转售市场规模超过10亿美元,仅是全球二手球鞋市场规模的六分之一。
而且,在这个市场中,本土品牌的占比并不多,像李宁等国货,其实还是第一次进入到“炒鞋”的头部市场中。根据《2020球鞋二级市场数据报告》显示,AJ、Adidas、与Nike三巨头占据全球二级市场的绝大部分,其余品牌的总占比仅为5%。
95后是二手球鞋消费的主力军
球鞋二级市场以及周边消费是一个很被看好的未来消费市场。
根据StockX的预测,尽管目前运动鞋一级市场仍旧以1000亿美元的规模独占鳌头,但到2025年,线上转售将推动二级市场持续增长,届时二级市场规模将达到一级市场的15~25%。一个很大的原因是,二级市场掌握了未来的消费者,StockX的大多数客户年龄在24岁及以下,在Z世代的运动鞋迷中渗透率达到69%。而在国内,95后也是二手球鞋消费的主力军。
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市场,未来运动鞋服市场的可能比美欧等发达国家更具想象力,有预测估计,整个产业的规模将从2020年的3340亿元,发展到2025年的5989亿元。
无论是在专卖店还是二手市场消费,只要是正常的消费,都应该鼓励和宽容。但也正因为这是一个新兴的、年轻人聚集的市场,更应该提倡健康的消费观:鞋子是用来穿的,而不是用来炒的。
失去理性的“炒鞋”市场,充满着风险与危机:投机商们若串通操纵市场价格,便涉嫌违反我国《价格法》等法律;而一般民众盲目进入“炒鞋”市场,则可能会在击鼓传花的过程中沦为韭菜。
“炒”字背后,其实是失去控制的欲望。我们都应理性对待消费,不被外物所奴役。而监管部门也应加强力度,不让违法分子有机可图。
编辑: 苗津伟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