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吴雨阳
一大家子,五个孩子,在成长的岁月里彼此扶持、相依为命;三十年间,一户普通人家的日子从艰难,到温饱,再到小康,平凡岁月折射出社会发展的巨变……近日,由正午阳光出品、讲述亲情和成长的电视剧《乔家的儿女》正在热播,目前豆瓣评分7.9,在竞争白热化的暑期档下半场高口碑突围。
寻常生活里的温馨底色和点点希望,是这部热播剧给人们留下的初印象,也是大多数观众追剧的动力所在。在该剧编剧,也是同名小说的作者未夕看来,《乔家的儿女》热播印证着一件事情:平凡的生活最值得抒写。“普通的生活是最容易引起共鸣的,还有什么比老百姓一天一天的日子更生动、更实在的呢?看着乔家的兄弟姐妹们一点点长大,在挫折里成长、成家,好像真的跟着他们过了一辈子一样。”未夕说,这部剧的内核就是“生活”,是寻常人家一天天的日子,也是普通人一天天的情绪。
而让南京观众惊讶的是,这部热播剧的编剧未夕,竟然是南京市长江路小学的一名英语教师。未夕本名杨筱艳,2005年开始业余写作,尽管是副业,可不论是文字功底、叙事结构,还是驾驭故事情节发展,她都能做得有声有色。“在校园里,我的一天和其他老师没什么不同,围着孩子们转。下了课离开校园,身份就从老师转换成作者、编剧。”杨筱艳很享受当前这种“跨界”的生活,“我就是觉得写作好玩,没有说一定要成名、获利。”
把真实的生活糅进小说和剧本创作中,杨筱艳一直坚持的创作理念是:“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乔家的儿女》几乎每一个人物都有真实的原型,有的人物还是好几个原型汇合在一起的,人物的性格因此表现出复杂立体的多面性。“比如‘渣爹’乔祖望,对儿女也有温情的瞬间。大哥乔一成也并非长兄如父的类型,他心里讨厌自己的家庭,竭力想摆脱,但又在抱怨中为自己的兄弟姐妹奉献着。”杨筱艳说,电视剧开播后,不停有网友在微博上给她发私信,说剧中的人物很像自己的某个亲戚,甚至像父母。“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视角去对照,去产生共鸣。有了不同的视角就会引发讨论,这是对观众最大的吸引力。”
《乔家的儿女》浓缩着千万家庭的经历,也倾注着杨筱艳对“家庭”这一关键词的深入思考。“每个家庭就像一个细胞,社会就是由千千万万个家庭组成,家庭会折射很多社会问题,而家庭的核心意义是:爱护、信任、帮助。剧中,兄妹五人像一棵大树的枝干,向不同方向成长却始终紧密相连,彼此支持。亲戚之间各有一本算不清的账,但血脉相连割不断,彼此总是相望挂念。直到故事最后,每个人终于明白,家才是自己真正的归属和依赖。”杨筱艳说,希望把这份情谊写出来:和家人、朋友相互给予、相互治愈,是一种珍贵的羁绊。
她更强调,书中人物的坎坷命运、悲欢离合,并非由作者选择、构建,而是如顺水行舟,有据可循。“乔一成与文居岸、叶小朗、项南方的爱情婚姻;二强与女师傅的姐弟恋;三丽与一丁的相濡以沫;四美与戚成钢的分分合合……桩桩件件其实是在说,有时候对于命运,人无从知晓结局,只能怀着热忱去生活,然后把结果交给时间。痛也好爱也好,它们藏在每个人心底,不必与人分享。”
在南京求学,后来又在南京教学,教育和文学一直在杨筱艳身上发生着奇妙的交集。她始终在用平民的视角找寻并展现南京这座城市的灵魂,对生活细节的捕捉与积累,成就了《乔家的儿女》的真实感。这个故事中有大量的南京元素,包括夫子庙、玄武湖、中山陵、鸡鸣寺、中华门古城墙等众多南京地标,还有简易防震棚、腌青菜、晒年糕、炸“猫耳朵”等众多南京人的共同记忆。“摆得不得了”“算活拉倒”“脑袋滑丝”“王妈妈养鹅越养越缩”……这样的南京方言、歇后语亦让故事增色不少。
面对《乔家的儿女》引发的关注,杨筱艳保持着一份“圈外人”的通透和淡然。“电视剧会引发什么样的反响,是不可预料也不可控制的。”她说:“认真创作,尽量表达,让那些纯真美好的情感留存在故事里,然后隐身其外,我认为这就是叙述者应有的姿态。”
编辑: 张苏宁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