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记者 梅源)长江流域自2020年1月1日起率先实行全面禁捕,最迟自2021年1月1日起实行为期十年的常年禁捕。经济指标让位于生态指标,渔业产值的增长让位于鱼类种群、长江水生物生态体系的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实施,学者们纷纷表示是“现实所须、民心所向”。十年禁捕对渔业资源恢复与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有哪些重要作用?如何保障市民餐桌不缺鱼?
过度捕捞 渔业产值锐减78%
据不完全统计,长江流域有水生生物4300多种,其中鱼类424种,特有鱼类180余种。渔业资源的过度开发、非法作业等,使得鱼越捕越少,生态越捕越差,长江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如今,长江水生物生态体系正面临巨大危机。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党委副书记、总工程师张永江举例说,1954年长江水产品最高产值是47万多吨,2019年渔业产值仅不到10万吨,渔业产值锐减78%,很多名贵的种类如白暨豚、中华鲟、刀鱼、河豚、鲥鱼等,有的灭绝,有的处在濒危的状态,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已为“无鱼”等级。
渔民上岸 转产就业造福子孙
长江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一直是渔民的生计来源。“打了一辈子鱼,我们对长江有感情。以前长江里的鱼种类很多,打鱼效益也好,现在鱼少了,再不保护长江资源真不行了。”在水上生活了30多年的泰州渔民苗中华师傅与他的渔船告别,他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么多年的捕捞生活见证了长江岸线生态环境的变化,保护长江生态迫在眉睫。如何安排好退捕后的生活?他表示理解和支持国家政策,虽然不能捕鱼,但为了造福后代,很值得。退捕后的生活完全不用担心,当地有关部门已经帮他们找到了工作,并获得了一定补助。
养殖鱼充足 市民餐桌不受影响
长江流域长达十年的禁渔期,会不会影响老百姓吃鱼?“大可不必担心,因为市民现在吃的都是人工养殖的鱼,而市面上几乎买不到长江里的野生鱼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水产养殖室主任、研究员徐钢春解释说:“现在市场上美洲鲥鱼大多是人工繁殖的,禁捕保护的是还在长江里的品种,通过保护,种群很少的品种会有所增长,十年之后可以用定量的工具在特定的捕捞时间合理捕捞。”
禁渔期,鱼价会不会上涨?徐钢春说,目前市场上水产品几乎都是人工繁殖和养殖的水产品,饲料、水环境都是可控的,产品质量安全有保障。江苏在内陆养殖包括池塘养殖和工厂化养殖等方面,都有扎实的基础,比如河豚、刀鱼、鲥鱼等都是在江苏率先突破纯人工繁养,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市民餐桌不会受影响。
江苏的渔业特点以鱼虾蟹经济发展为主的模式,白鱼、鳜鱼、鳊鱼等品种都具有较强大的养殖产业,市民更关心的是养殖品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水产养殖室主任、研究员徐钢春介绍,江苏将大力发展绿色健康的养殖模式,用好种、好水、好料加上好的管理,生产出好品质的水产品。所有的养殖户将积极推进健康养殖的发展要求,提升养殖鱼类的品质,满足消费者对品质消费的需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十年禁捕 恢复长江生物多样性
源源不断,胜过竭泽而渔。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党委副书记、总工程师张永江介绍说,实施十年禁捕,多数鱼类可完成三代或四代的繁殖周期,种群的稳定性得到保障,可实现水生生物资源数量多倍增加,可遏制长江流域渔业资源持续衰退的趋势。长江的水生生物亟需保护和恢复,从整个长江大保护综合措施来看,十年后长江生物可有根本性改观,种群的种类和数量都会有明显的改善。
编辑: 邵文晶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