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9月2日,97岁的抗战老兵陈乐扬在家中浏览“百年征程 初心永恒——中国共产党在江苏历史展”网上展馆,重温烽火岁月。
“这是刘晓,他当过我的老师,我认得!”陈老指着历史展中复原的上海慎成里64号墙上的一张照片说。刘晓不是别人,正是1937年11月江苏省委重建后的省委书记。
1937年8月,13岁的陈乐扬在上海麦伦中学读初一。彼时,淞沪会战正在进行,陈乐扬亲眼目睹了日军在上海的暴行,内心愤懑,爱国主义情绪高涨。当时的麦伦中学里有不少中共地下党员,刘晓便是其中一位。
日寇铁蹄下的上海危机四伏,中共江苏省委也接连遭受攻击。为了保护革命力量,刘晓以教员身份为掩护,在学校化名“林庚汉”从事抗日宣传运动:公民课上,讲自编的新三民主义教材;国文课上,向学生们介绍八路军抗日故事;还应学生协会的邀请举办座谈,分析抗战形势。
“当时有来自延安的同学,给我们介绍边区政府的情况。”在老师和同学的引领下,陈乐扬坚定了“誓死不做亡国奴”的信念,加入学生协会,进行抗战宣传。
直面民族血泪,担忧国家存亡的陈乐扬在16岁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从上海南下至苏南,在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教导队和参谋处任职。皖南事变后,陈乐扬跟随部队在苏南地区和南京周边参加反“清乡”斗争。
“赤湖湖水尽赤,焦山山头全焦。”日伪时期,敌人在镇江、宝堰、金坛、太滆一带烧杀抢掠,还修建了封锁竹篱笆。“我们发动群众,趁着夜色把竹篱笆拆掉或者烧掉,不让敌人的封锁计划得逞。”
1945年8月,抗日战争的局势发生急剧转变。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号召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应在一切可能条件下,对于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实行广泛的进攻。
彼时,正在新四军苏浙军区第一纵队第三支队任政治参谋的陈乐扬,跟随部队火速向南京周边集结,在当地百姓的配合下攻克日伪据点20多处,成功解放溧阳,并在1945年8月28日解放高淳。“我们之前大都走在泥地上,走路声不大。进入高淳时,头一回跑在石板路上,大家脚底下都是‘啪嗒’声,越来越响,那个场景我这辈子都忘不了。”
“我抗战的时候到过南京,渡江战役也回到了南京。”1949年,陈乐扬所在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70师从安徽无为一带渡江,于铜陵登上长江南岸并迅速到达郎溪、广德,堵截从南京一带撤退的敌人。经过“郎广围歼战”后,陈乐扬和部队向东行进至浙江安吉,后又接到命令,回到南京城进行警备工作。
16岁入伍至今,时间过去了81年。从少年时听老师授课的热血少年,到血战沙场抗击日寇的战士;从奔赴朝鲜保家卫国的人民志愿军,到远赴西藏戍守边关的共和国卫士,陈乐扬的一生始终和家国大事紧密联系,几十年的戎马经历在岁月沉淀中凝结为一枚枚光荣勋章。
2015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身穿蓝灰色新四军军服的陈乐扬和来自全国各地的“老战友”们,乘车经过天安门广场,在灿烂晴空下挥手致意。
“战争年代,很多同志都牺牲了,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最后的胜利。作为老兵代表,能够到首都参加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的阅兵式,我感到非常自豪和骄傲。”陈乐扬说,自己参军时部队的武器装备尚不完备,“有‘汉阳造’,有老式俄国造,能碰见中正式步枪就算很好了。”如今,国家日渐富强,先进的武器也不断装备。“希望年轻后辈能握好接力棒,继续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喻婷
编辑: 喻婷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