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一个身穿燕舞商标T恤的小伙子伴着律动有力弹拨吉他琴弦,一台方方正正的台式收录机随之出现在屏幕上。
琅琅上口的歌词、简单易学的动作,这则40秒广告让盐城“燕舞”品牌在20世纪80年代火遍全国,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然而,这只“燕子”最终没有挺过改革大潮,悲情“折翼”。
曲虽断,情长存。为了复兴“燕舞”这一本土品牌,盐城市从2018年起多次重组布局。2021年末,新燕舞集团再次将文旅康养资源整合。2022年1月至3月,新“燕舞”接连发布多则招聘信息,从票务管理员、出纳会计到景区运营高级经理、酒店管理高级经理、工程项目高级经理,各大产业板块发展急需用人。民族品牌即将再次“展翅”,这一切让熟悉它的人们又找回了当年的热血与怀旧。
黄海之滨,一只“燕子”横空出世
1958年10月,盐阜电讯器材厂挂牌。四间小平房、几把电烙铁、几台简单的测试仪器就是器材厂最开始的全部家当。最初的十几年里,工厂遭遇了停产又复产的曲折命运,1970年,更名为“盐城地区无线电厂”后,仍不见起色,仓库里产品积压了几万台。
转机出现在1981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这座工业基础薄弱的苏北小城,从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毕业的王德超抓住时机,毛遂自荐出任厂长。
当时,国外收录机刚进入国内市场。王德超看中了收录机的广阔前景,决心制造出物美价廉的国产收录机。从千辛万苦拿到珍贵的机芯,到技术人才日夜不休的潜心研究,这家苏北工厂终于自主研制出了第一台收录机——LYH2-1型单卡便携式收录机,并将其品牌正式命名为“燕舞”。
王德超解释“燕舞”名字的意义。一是“燕舞”与“盐无”谐音,表示是由盐城无线电厂自主研发、生产;二是希望这只“燕子”能翩翩起舞,飞入千家万户。
这一愿望,在两年后就实现了。
改革春风中,“燕子”飞进千家万户
为了在市场上快速占据一席之地,工厂决定同时研发台式“燕舞L1500”和便携式“燕舞L520”两个系列产品。关键技术岗位的工匠精英挑灯夜战,熬了十几个通宵后,终于完成了样机。播放出来的声音洪亮清透,两个大喇叭的造型对称好看。
有了机器,却没有销售途径。1981年,燕舞第一任销售员孙建伟、朱平带着全厂人的期待,北上开拓市场。在王府井大街的百货商场里屡次吃瘪后,两人来到东风市场,决定“赌”一把。“一个小时内,收录机如果卖出去就做生意,卖不出去,就当众砸了!”两人放下狠话。燕舞牌收录机清亮的声音很快吸引了北京的一位用户前来购买。随后,工厂成功与东风市场签订合同。
1982年,“燕舞”第一次甩掉了亏损的帽子,进入了发展的快速道。1983年元旦期间,为了参加第一届北京展销会,全厂工人不眠不休赶制2000台收录机。1984年,在第二届燕舞牌收录机迎春展销会上,一机难求,排队队伍排到了东风市场门口,许多人甚至夜里排队,最后只能发证叫号限量购买。
1984年,18岁的束锦贤刚从盐城电子职业学校毕业,被分配到燕舞厂整机6车间负责收录机组装工作。一进厂,就赶上了好时候。“晚上加班加到十一二点都是常事,周末也不能休息,就这样还是忙不过来,订单太多了!要想搞到一台燕舞收录机,甚至还需要找关系下订单‘抢’货。”
回想起那段时光,束锦贤满脸自豪,“能在燕舞工作就等于拿了‘铁饭碗’。我们一线工人一个月工资就能有一两百块,春天发全毛西服,冬天发羽绒服,还能参加足球队、篮球队、羽毛球队、舞厅,娱乐生活也很丰富。”
大胆改革,超前意识成就一代品牌
同样赶上好日子的还有刚结束海员生活的殷毅。1984年3月1日,殷毅正式成为燕舞厂员工,先后做过L520型号的工段长、盐城无线电总厂秘书,那支著名的燕舞广告也是他一手操办的。
在燕舞厂的5年里,殷毅见证了厂子的盛极一时。王德超调任后,高级工程师出身的朱成学成了燕舞厂的新“掌门”。“燕舞一直是改革的先行者,在朱厂长的带领下,厂子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殷毅回忆。
一方面,在制度上,工厂实行按劳取酬、按件取酬,极大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工厂重视新品开发。“市场是个易碎品,一懈怠就会被别人占领。”殷毅介绍,那时候燕舞销售一代、上市一代、产品储备一代,走的“三代同堂”战略。
保证产量和质量的同时,“燕舞”还有着超前的营销策略,广告就是其中的重要一项。“过去的电视广告,一般都是产品照片配上一段介绍文字,像燕舞这样歌舞式电视广告片是头一个。”殷毅回忆,“我去北京的时候就想起以前做海员在国外看过这种类型的广告,正好燕舞又是音响产品,就萌生了用表演来宣传品牌的想法。”
1987年1月,广告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之后,评论两极化严重,不少人审美受到冲击,认为广告影响不好。可是,产品的供不应求证明了广告的影响力。“盐城市政府代表团到山西太原走访,路上遇到两个小孩,一边跑一边唱‘燕舞,燕舞,一曲歌来一片情’,连山西的孩子都会唱,广告效果可见一斑了。”殷毅说。“燕舞”这支广告也获得全国十大经典广告之誉。
新燕舞浴火重生,燕舞精神不散
1988年,接连而至的两场大火灼伤了“燕子”的翅膀,厂长朱成学请辞后,“燕舞”在企业管理和产品开发上逐渐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在风云变换的电子行业里,败下阵来,1996年底宣布全面停产。
“几千人的大厂最后只剩下几十人留下来扫尾,我们拿着下岗补贴各谋前程了。”1997年,31岁的束锦贤离开了陪伴了自己13年青春的工厂。2004年底,燕舞厂正式宣告破产。
“燕舞”实体工厂虽然消失,但这只在改革浪潮中奋力飞舞的“燕子”却一直萦绕在盐城人心间。为了振兴民族品牌,2018年12月,盐城市委、市政府成立江苏燕舞航空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亿元。2019年9月,盐城市委、市政府通过并购重组的方式,将燕舞集团有限公司调整为市政府直属企业,“燕舞”重获新生。2021年11月,盐城市委市政府更是将文旅康养资产全部整合注入燕舞集团,接收资产约110亿元。
新“燕舞”虽不再从事收录机制造,但沿袭“燕舞”精神,从丰富民众的听觉盛宴转为全方位满足大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不断扩大版图。
目前,新“燕舞”已成为盐城市文旅康养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构建起“8+4+N”的发展模式,在文化旅游、健康养老、酒店经营、体育运营、文化演艺、航空经济、投资建设和资产管理等8个板块深度经营,并打造大洋湾组团、南洋航空小镇组团、丹顶鹤小镇、九龙口文旅综合体等4个组团,助力盐城打造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2021年,新“燕舞”集团实施盐城市“两重一实”等项目7项,年度完成投资20.78亿元,文旅康养全面转型。大洋湾景区业态提档升级,全年入园游客达243万人次,被评为年度江苏文旅消费人气打卡地;康养板块建成5家智慧养老运营中心、55个居家服务站点,全年累计完成体检接待超6.8万人次,体检人次占全市总人次达22%;体育场馆建设稳步推进,建军路全民健身中心项目正式竣工,全年累计接待达2万人次......2022年,新“燕舞”继续昂首向前,预期达成总资产260亿元、营收12亿元的目标。
“作为新燕舞人,我们始终不忘老燕舞的创业精神,从无到有,从小做到大,一步一个脚印发展。”新燕舞集团相关部门负责人杨超介绍。殷毅根据亲身经历和资料编写的《与燕共舞》更成为新“燕舞”集团人手一本的必读书。
“燕舞精神”是什么?以前,印在职工手册扉页上的文字将其概括为“艰苦创业、勇于竞争、开拓进取、团结奋斗”。殷毅则认为那是一个盐城人的魂魄。“后来每当工作进入低谷期,我常会想起大家一起睡在水泥地板上、睡在包装盒子上连轴转、干通宵的日子,好像再苦的日子都能挺过去。”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徐春晖 黄泽文
参考资料:《与燕共舞》
编辑: 徐春晖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