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最美四月天,挥去春寒尽清明。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也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在古代,不少文人墨客以深沉细腻的笔触,将清明描绘得淋漓尽致,无论是追思故人、缅怀先辈,还是沐浴春光、出游踏青,我们总能在这些诗词中找到清明的专属仪式感。今天,跟着强国主播一起感受诗意清明吧。
慎终追远,怀念逝去的故人,感恩先人的功德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清明时节,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清除杂草,献上鲜花果品,烧香拜祭,以表达对亡者的怀念和敬仰。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祭祀的方式也在慢慢改变:在心愿卡上写满相思,将水溶纸折成千纸鹤放进水潭,写一封信件投入时空邮箱……文明低碳的祭祀方式,让“清明”更清明。
在清明节的饮食习俗方面,传统上人们不生火,不吃热食,而是吃冷食,如寒食燕、清明团等等。一般来说,寒食燕用枣泥与面粉调和,捏成燕子形状,是北方清明时的节令食品。清明团一般说的就是青团,也叫艾团,一般由青汁(艾草汁或田间的麦叶汁)、糕团和馅料等食材制成,口感软糯,且带着艾草的清香,是江南一带的传统特色小吃,也是清明祭祖的必备食品之一。
在很多地区,人们会在清明时节将柳条插于门窗、屋檐下、床头边等,以避瘟疫、祛不祥。在江苏、浙江、陕西等地,人们还会在清明祭扫时在坟上插柳,柳为“留”字的谐音,插柳也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之意。此外,人们还会将柳枝编成环状戴在头上,以期青春常驻、延年益寿。不过,新鲜柳枝上的那抹新绿,无论戴在哪里,都表达着大家对春天的美好向往。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是清明节期间人们喜爱的活动,也是古代文人墨客常常描绘的场景。每年此时,春和景明,万木吐翠,芳草茵茵,到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因此,郊游踏青的意义之一就在于顺应时气。人们在这段时间可以结伴出游、赏花游玩,在无限春光中寻找美好与欢乐。
清明节放风筝是民间流传的习俗活动。在过去有些地方,人们有灾或有疾病时,便在风筝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当风筝飞上蓝天后,有的人便会剪断风筝线,任凭风筝被吹走,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如今,在芳草如茵的野外放风筝,我们不仅可以呼吸新鲜空气,还能舒展四肢筋骨,进而增强身体素质,愉悦身心。在这美好的人间四月天,和家人一起在和煦的春风里,享受放风筝的乐趣吧!
清明节荡秋千的习俗源远流长,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过去,人们会在清明时节前往祖先墓地扫墓、祭拜祖先时添加这一活动,既能在祭祀仪式之余增添欢乐气氛,也寓意着祈求丰收和家族的兴旺。同时,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清明节是阳气最旺盛的时期,同时也是阴气较弱的时刻。人们相信在这个时候,邪魔鬼怪会活跃起来,给人们带来厄运和疾病。荡秋千的动作迅猛、起伏不定,被认为可以产生一种强大的气势,能够驱除厄运、消灾避邪。
这些藏在古诗词里的清明仪式感,不仅展现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更体现了他们对生命的珍视和对自然的敬畏,在感受清明习俗的同时,和家人一起尽享这美好春色吧。
(部分解读综合“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编辑: 唐可垚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