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1950年,为了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踏上异国的土地,全国各地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运动。
“百年征程 初心永恒——中国共产党在江苏历史展”上,一件71年前幼儿园小朋友缝制的慰问袋静静陈列着。藕荷色的布袋上,墨色微有晕染,细密的针脚清晰可辨。
“送给勇敢的援朝叔叔们……南京鼓楼幼稚园一年级学生顾沛敬赠。”字迹间透出满满的敬意。当年仅有“五岁九月”大的制作者顾沛,如今已是南开大学教育教学终身成就奖的得主。
“这的确是我小时候做的慰问袋,没想到过了几十年还能再看见。”海河之畔,76岁的顾沛两鬓斑白,看到手机拍下的这件阔别71年物品激动不已。
时间回到1950年,江苏各地人民踊跃参军参战、捐献飞机大炮、慰问志愿军、开展增产节约运动,以多种方式支援前方作战,至1953年,江苏共有178095名青年应征入伍。
当时正在鼓楼幼稚园(今鼓楼幼儿园)就读的顾沛由老师带领,拿起针线缝制慰问袋。“我那时太小,缝制细节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是老师手把手教的,最后还用毛笔写上我们名字,算是给抗美援朝的叔叔们尽一份力。”久远的时光里,不满6岁的顾沛不知道这件慰问袋承载了什么意义,更想不到71年后,自己能在距离故乡900余公里外的天津再次与之“重逢”。
慰问袋到了哪一位志愿军战士的手中?抗美援朝中有没有帮上援朝叔叔的忙?又是如何到了档案馆?隐藏在时间长河里的故事已经无法追踪,但顾沛却始终将幼年的这段回忆刻在心底。
1963年,在南京读完中学后,顾沛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后又在南开大学数学系攻读研究生并留校任教。记忆中的南京随着离家距离不断变化,每每回宁探亲,总能勾起顾沛思绪。2021年暑假期间,听闻南京发生疫情,顾沛心中挂念,只要听到电视新闻中提及南京,会立马上前观看。
“顾教授为人谦和、做事认真,在与教授相处的七八年时间中,我深切感受到了他的教育之心。”作为顾教授的教学助手,李建新眼里的顾沛将教书育人放在工作首位。尽管已76岁,但他格外关心后备人才的培养,哪怕退休后也定期抽出时间询问学生的学习情况。
“顾教授对待事情一丝不苟,注重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一直希望有更多孩子能在学习中成长。这种真心付出的教育精神,深深影响了我们后辈。”李建新说。
(部分照片由南京市鼓楼幼儿园提供)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喻婷 实习生 王千一
编辑: 柏丽娟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