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6日晚间8点36分许,伴随着东京体育馆内的最后一声球响,中国乒乓球男团3:0战胜德国队,获得本届奥运会乒乓球男子团体冠军。颁奖仪式上国歌奏响,宣告着中国乒乓球队以4金3银的成绩结束本次东京奥运之旅。
从19世纪末发轫于英国的娱乐游戏,到21世纪仍广受欢迎的健体运动;从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的两枚金牌,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的包揽单打前三甲。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的乒乓球,受中国水土滋养后牢牢扎根,几十年间带给国人无数的骄傲,也在新时代中留下更多思考。
国球诞生:承载健体强身与民族荣耀
时间回到1959年,正在联邦德国多特蒙德市举办的第25届世乒赛男单决赛上,22岁的容国团击败对手,成功捧起了代表着荣誉的圣·勃莱德杯。这位在中国香港长大的小伙儿,为新中国赢得了第一枚世界冠军奖牌!好消息越过欧亚大陆,一路飘回北京,全国人民也为之沸腾。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就号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乒乓球因为自身重量较轻、对场地要求低、参与性高的特点,迅速在全国开展。可以说,乒乓球在中国的推广从一开始便和全民健身紧密联系。而容国团在世乒赛上的一鸣惊人,不仅震荡了西方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更掀起国内学打乒乓球的又一热潮。
载誉而归的容国团面见周恩来时,说出了想有国产乒乓球的心声,很快,上海的一家球厂制出了符合国际赛事标准的乒乓器材。乒乓球送到北京,周恩来亲自取名为“红双喜”,意为庆祝国庆十周年和获得第一个世界冠军。
两年后,第26届世乒赛在北京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承办的第一项国际性赛事。王传耀、容国团、庄则栋、徐寅生等人组成的中国男队在决赛中遭遇实力出众的日本队,整场比赛悬念重重,容国团凭借不到最后一分绝不放弃的顽强精神,最终拿下关键比分,帮助中国队获得团体世界冠军。赛场上,容国团的一句“人生能有几回搏”振聋发聩,成为日后国乒队乃至全部体育健儿的精神信条。
从西方社会刻板印象中的“东亚病夫”到所向披靡、势如劈竹的冠军荣誉,乒乓球承载了几亿国人的希望与骄傲。各地“乒乓”声不绝,男女老少争相挥拍,中国的国球也在热闹声中顺势确立。
从小球到大球:中国乒乓球的“破”与“立”
20世纪70年代,面对力量强悍的欧洲选手和拥有成熟弧圈球技术的日本队,国乒连续在几届的国际赛场上发挥不稳,国球发展遇到“瓶颈”。与此同时,伴随着乒乓球运动在全世界的普及,1988年,乒乓球项目第一次加入奥运大家庭,世界乒坛的竞争愈加激烈。
一颗体小质轻的乒乓球,力量、速度和旋转成为运动员走向成功的法门。步入90年代,以阿佩伊伦、瓦尔德内尔、佩尔森和卡尔松为代表的欧洲选手成为乒坛重炮,刘南奎、金泽洙等亚洲运动员也靠灵活的跑位和强旋转技术称雄。强手如林,中国乒乓球队重整思路,加强近台快攻、提高旋转和发散击球落点,涌现了如邓亚萍、刘国梁、孔令辉和王涛等一众优秀选手,中国在乒乓球项目上的优势逐渐明显。
千禧年的钟声敲响,沿用了近百年的乒乓球从38mm调整为40mm,乒乓球迎来“大球”时代。从2000年到2010年,国际乒联又相继出台了包括“5球改2球换发”“21分改11分”“禁止无遮挡发球”“禁用有机胶水”“缩减奥运名额”等一系列措施。
回看62年前的黑白影像,右手直拍的容国团与对手还停留在近台交锋,跑动范围小,力量与速度相对控制,观赏性有限。乒乓球由小变大后,速度变慢、旋转减弱,更适合力量型选手;而几番更改的赛制也增加了比赛的不确定性。
不难看出,在这频繁规则变动中,讲究打法细腻的中国选手受到了最大的影响。2017年,乒乓球亚洲锦标赛上,国际乒联将比赛用球改为直径“40mm+”的ABS塑料球,进一步减弱球体的速度和旋转,而这一材质的变更距离上一次变动仅有3年时间。
“顶尖运动员对球的变化非常敏感,每一次变动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重新磨合和调整。”中国乒协主席刘国梁担任教练员时,多次提过乒乓球材质对运动员的影响。进入21世纪,受到打法和材质的影响,大幅削弱旋转的乒乓球越来越朝着原名靠近,成为追求力量和速度的“桌上网球”。
人生能有几回搏:不计得失,但求无愧
从2001年世乒赛团体战中刘国正连追7个赛点的力挽狂澜,到2019年世界杯团体决赛中孙颖莎连拿5分的绝境逆转;从2004年王皓在雅典奥运会的遗憾落败,到2021年许昕/刘诗雯不敌水谷隼/伊藤美诚,进入21世纪的中国乒乓球有过辉煌也有遗憾。
几十年前,当国家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时,国人需要金牌提振士气;栉风沐雨多载,当自信融入到寻常生活中,运动背后的拼搏精神更让国人动容。
2009年,时任中国乒协主席的蔡振华正式推出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养狼计划”:为了促进乒乓球运动的发展,借调或输送一批运动员到国外,帮助当地的乒乓球发展。
纵观近年乒乓球的大小赛事,日本队已成为中国队的强劲对手。本届奥运会上,孙颖莎半决赛对战伊藤美诚的比赛收视率达到4%,几乎和里约奥运会乒乓球赛事的最高收视率持平。现今崛起迅速的日本队,其实也是国乒“养狼计划”的受益者:几乎所有主力队员都拥有专门的华裔教练员或陪练员,华裔选手张本智和之前也跟随母亲回到四川训练。
33年前,当乒乓球第一次登上奥运舞台时,没有人会预想到中国可以在接下来的奥运赛场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117年前,当舶来品的乒乓球第一次来到中国,也没有人能想到这么一枚小球可以在日后成为两个大国“破冰”之交的契机。
当一项运动被演绎到极致,往后的道路会走向何方?问题的答案或许就如瞬间万变的赛场,机遇同风险并行,谁也不能百分百地给出结果。乒乓球的配置十分简单,一颗40mm的塑料球,一张约4㎡的球台,还有那看不见的无数落点。在有限空间内创造出无限可能,这是属于乒乓球的魅力,也是国乒选手们继续挑战自我潜力和智慧的方向。
东京奥运即将落幕,与其急求未来答案,不如看年轻一代的运动员们放手一搏,用酣畅的拼搏诠释“不到最后绝不放弃”的体育精神与魅力。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喻婷/文
编辑: 喻婷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