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视频网站哔哩哔哩与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联合发布了2021年度弹幕为“破防了”,其弹幕总量突破100亿。
据B站官方解读,“破防了”原本为游戏用语,指使用特殊物理伤害突破了某种防御,而在网络语境下,它有了更丰富的含义,多用于表示心理防线被突破后,产生不可抑止的震动。
那些让人直呼“破防了”的瞬间
2021年发生了太多令人难忘的瞬间,年轻人用一句句“破防了”释放内心的激荡情绪,表达他们的感同身受。
这一年的破防从《觉醒年代》开始。剧中陈延年、陈乔年带着微笑无畏赴死的经典镜头,感动无数观众。随后,B站上也涌现了许多百万播放的原创致敬作品,鲁迅先生的经典语句“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屡屡刷屏。网友们借用“网红名句”,抒发着对少年英雄的敬佩之情,诉说着中华儿女的自强不息。
“校长妈妈”张桂梅被党中央授予“七一勋章”时,那一双缠满绷带的手和病痛缠身的弱小身躯让网友们“破防了”。“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 ,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张桂梅以一己之力苦苦支撑,全身投入云南华坪女子高中,点亮了大山里女孩们的梦想。
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天安门广场上的青年们连呼四遍“请党放心,强国有我!”。8字誓言铿锵有力,现场的掌声持久而热烈。“此生不悔入华夏!”无数青年在心中、在网上、在每一寸国土上呐喊着这句独属于中国人的话语。
9月25日,孟晚舟女士着一袭红裙走下归国的飞机,向等候的人群和观看直播的网友们挥手致意。现场掌声雷动,许多观众流下热泪。“如果信念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随之成为新一个流行话语,人们用这句话表达对祖国的无限信任、自豪和依恋之情。
在这个夏天,河南暴雨牵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无数的平民英雄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最新资讯在媒体和网友间接力转发……“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蕴含着深沉爱国情怀的话语,见证着一个个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平凡人和众志成城的中国力量。
“我的杂交水稻还没搞完,我要退休了。”11月 5日,袁隆平院士在长沙安葬。临终前的这句话,让全国网友们“破防了”,满屏“爷爷一路走好!”“只要不遗忘,袁老就一直在”。无数“破防了”的背后,是追忆千里稻香,致敬不朽丰碑,是对国家元勋的深切缅怀。
2021年,“破防了”等诸多用语成为了众多年轻人别样的情感表达,他们感慨个人经历,也与宏大叙事同频共振。从EDG电子竞技俱乐部全球夺冠,到神舟十三号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身着我国新一代“飞天”舱外航天服成功出舱……2021年有太多的事件与青年一代息息相关,青年一代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见证、参与国家的日益强盛,也用一句句“破防了”等释放内心的激荡情绪,表达他们的感同身受。
同频共振,正能量让流行语充满生命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主任孙萍分析,“破防了”一词既可以看到年轻人对个人情绪的表达,还反映出了当代年轻人强烈的共情感。一“破”一“防”,皆为动词,又有“攻”“守”矛盾之意,生动地展现了年轻人的情感激荡和文化共鸣。“破防了”的背后,是青年一代难能可贵的共情力。
“破防了”在这极为不平凡的一年,在特定的时期和特定的社会环境下流行。归根到底是从家到国,从个人到集体,是这些牵动人心的“大事”和强烈的国家和民族自豪感,让包括青年在内的人民产生强烈的共鸣。无需多言,无需赘述,只需一句你我都懂的话语,在这一时刻,屏幕前的我们就能与屏幕前的其他人产生共鸣。无数同样的话语在此刻汇集,迸发出更加震撼动人的力量,语言背后的情感在此刻达到顶峰。
除了“破防了”,他们还以青年之创造力传递感动。“如果信仰有颜色,一定是中国红!”“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这盛世如你所愿”“泪目”……青年正逐渐形成表达自我声音的语言体系。网络流行用语主要被青年网民使用与传播,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可反映当今青年的表达诉求与其文化符号。网络流行用语的“符号性”“夸张性”等特征使其与传统的语言表达方式有所区分,形成了其特有的交流场域,成为了青年群体间交流的纽带。
B站up主“剪刀手轩辕”创作《“那天我做了一个梦,百年后的奥运赛场上,有中国人夺冠”》,用时空交错的剪辑手法,呈现体育精神的薪火相传,“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分屏视频的画面,视频的左侧,1932年刘长春在赛场上孤独奔跑,跨越屏幕时,右半边黑色屏幕里出现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刘翔的身影,我整个人就破防了。”98年的刘琳和新江苏分享。“盗月社食遇记”与主流媒体合作,邀请90岁抗美援朝战士当导演,拍出“最贵的视频”,致敬峥嵘岁月。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社会学家克里斯·巴克认为:“身份是一种语言的描述,是话语的构型,并根据时间、地点和使用改变它们的含义。”网络流行用语正在技术赋权的背景下成长为独特的语言系统。通过短时间引起共鸣的流行化表述,青年人的语言体系逐渐构建了社群的群体性记忆、唤起了社群成员的情感共鸣,也使得青年话语与主流话语相互融合、成长,从而在许多正能量事件上的关注与表达上发出更多、更响的声音。
“破防了”频繁出圈,青年新文化力量蓬勃向上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他们关注热点事件,为公共事务发声,逐渐成为建设祖国的“主力军”,用“破防了”释放自己与家国情怀的共鸣,也向社会证明青年的创造力。古德诺夫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一书中明确地指出了语言与文化的这种关系,“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青年人正用自己的语言体系,参与、记录、书写着中华文化。
这种极具感染力和传播力的表达也逐渐被主流媒体所接纳。9月2日,中国迎回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新华社主办的《半月谈》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了名为《最高礼遇!这一幕,让人瞬间破防!》的文章,网友们纷纷留言跟帖,表达敬意。12月1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发布视频《2021那些破防瞬间》,孟晚舟身着红裙返回祖国在飞机上和自发前来迎接的人群挥手示意,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太空三人组领命出征前敬礼告别……一个个难忘的瞬间记录了2021年的温暖与感动。
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传统媒体也在媒体融合中寻找突破和创新,不断尝试与青年一代达成共鸣。2019年,央视新闻入驻B站时,主持人朱广权用一段新rap迎来了在B站的首秀,还主动“求”起了一键三连(点赞、投币和收藏)。他们一改以往严肃的形象,以更年轻化的风格布局新媒体,用更“亲民”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传递主流价值。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李梦迪 燕钰 陆子健
编辑: 燕钰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