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一经公开
就吸引了许多家长的关注
部分家长提出了自己的疑惑和担忧
那么,
盐城“双减”到底是如何实施呢?
8月29日
盐城市教育局发布
《全面落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
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工作实施方案》
并就该方案设计的热点问题
进行了解读
Q:
盐城市“双减”工作的目标是什么?
A:
(一)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收效显著,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大幅提升。
(二)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全面推行课后服务,全面禁止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学科类校外培训。年底前完成线下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重新登记,线上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重新审批。
(三)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面推行“5+2”课后服务,同时探索实行“5+2+1”模式,即学校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提供2小时的课后服务,双休日可根据学校实际和年级学生特点安排1天开展课后服务。确保100%学校开展课后服务,100%名师主动参与课后服务,100%满足有需求的学生参加课后服务。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校外培训负担有效减轻,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数量明显减少。
(四)3年内教育生态显著优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充分显现,课堂教学质效明显提升;学生作业设计科学,批改规范,负担合理;课后服务覆盖面广,吸引力强,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校外培训规范有序,边界清晰,监管有力,社会教育焦虑明显减轻。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校内学足学好,我市有哪些具体举措?
我市将努力建成内容多元、结构立体、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推动聚焦核心素养、着眼整体提升、深化思维进阶的教程设计,实施任务驱动、活动引领、资源支撑的学程管理。
一是完善课程架构,实现课程增融。系统建构学校课程体系,强化学科融通,发展学生综合素质,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开齐开足规定课程,不得随意增减课时、提高难度、加快进度。积极开发实施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完善以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和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探究性课程为主要内容的“T”型结构课程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
二是推动教学改革,实现课堂增效。践行“学思融通”教学理念,持续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开发校本教程、学程,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质疑问难、合作探究,提升学习品质,发展高阶思维,提高课堂质效。
三是实施科学评价,实现发展增值。树立正确政绩观和育人观,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密切家校沟通,推进协同育人,开展学生发展指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严格规范考试次数与要求,一至三年级不进行期中考试或考查,期末考试仅限语文、数学两门学科,其他学科只进行考查,考查形式灵活多样,严格实行等第制。四至九年级每学期只进行期中、期末2次考试,严禁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任何形式、任何范围的联考或月考。降低考试压力,改进考试方式,不得有提前结课备考、违规统考、考题超标、考试排名等行为,坚决克服唯分数的倾向。
四是促进均衡发展,实现学校增质。扎实推进集团化办学,充分激发办学活力。深化区域、校际合作教研,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教育水平差距,推进创建国家、省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深化高中招生改革,逐步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畅通教师交流轮岗渠道,以“县管校聘”改革促进师资力量均衡配置,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和考核,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我市如何提升作业管理质量,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
一是强化制度引领。出台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管理规定,指导各地各学校进一步完善作业管理办法,细化作业管理要求,强化作业监督,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
二是优化作业设计。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学业水平差异,科学设计作业,鼓励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个性化作业,坚决克服机械无效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作业,注重作业的探究性、体验性和实践性。充分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反馈与分析等功能,让教学在作业过程中不断升华。
三是实化作业批改。所有作业做到有练必研(教师先做,把握好作业的质和量),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纠,从学生作业批阅情况中分析学情、改进教学。不得通过网络等方式布置作业,不得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让家长代为评改作业。
四是规范教辅管理。按照“一科一辅”和“双减”等相关要求,指导学校在省、市级《推荐目录》中遴选教辅材料。鼓励学校编制适合本校学情的教辅材料。
如何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满足学生多样发展需求?
一是实现全面覆盖。强化学校在课后服务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全面推行“5+2”课后服务,同时探索实行“5+2+1”模式和寒暑假托管服务,实现有需要的学生全覆盖。有条件的初中,周一至周五可安排2小时以内的晚自习,原则上不晚于20:30结束。支持学校统筹实行教师弹性上下班、调休等措施。
二是丰富课程内容。科学设计课后服务课程体系,坚持“一校一策”,开展包括学业辅导、艺体活动、课外阅读、素质拓展等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自愿选择的服务内容,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同时要组织学生充分利用好国家、省、市“名师空中课堂”等优质教学资源并探索开发免费线上学习服务,为学生“减负增效”搭建新平台。
三是强化师资保障。课后服务一般由本校教师承担,也可聘请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员或志愿者参与。各地要组织区域内优秀教师到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开展课后服务,鼓励学校党员干部、骨干教师、特级教师等带头参与课后服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挥好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在课后服务中的作用。
四是实施监管评价。将课后服务工作纳入学校规范办学考核,坚决制止少数学校利用课后服务时间搞变相集体补课、随意延长课后服务时间等违规行为。各地各学校对课后服务的人员配置、课程开设、社团活动、服务质量等进行满意度测评,及时发现问题,跟踪改进,提高质量。
在营造校外教育新生态,从严治理学科培训行为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着力规范培训服务。健全常态化检查机制,强化日常视导督查,通过年检年报、“双随机、一公开”、联合执法等方式,重点对培训机构的办学资质、师资情况、教学内容、规范收费、宣传广告、合同文本、安全管理等方面进行检查,将校外培训纳入教育督导范围,真正使之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校外培训机构须在培训场所显著位置将其办学资质、所有任课教师信息、培训课程内容、班次、招生简章审批表、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退费制度、办学承诺书及投诉举报电话等予以公示并接受社会监督。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线下培训机构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30,线上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1:00(不得开展面向学龄前儿童的线上培训)。
持续加强监督管理。一是加强备案审核管理。未通过备案审核的班次不得招生培训;二是加强培训收费管理。坚持校外培训公益属性,将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纳入政府指导价管理,明确收费标准,坚决遏制过高收费和过度逐利行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联合金融监管部门对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银行账户、大额资金变动、交易流水等事项进行监测,有效预防“退费难”“卷钱跑路”等问题发生;三是加强疫情防控管理。压实校外培训机构疫情防控和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严格按照省、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各项管理规定,配齐配好防疫人员和相关物资,加强培训场所消毒和室内常通风,按照规定流程落实疫情防控措施。
(素材来源:盐阜大众报报业集团,记者:姚梦)
编辑: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