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江南水乡,江苏自古便拥有丰富水域资源,以水为媒,因水而兴。民生为上,治水为要。5月16日,国家重大水利工程之一,吴淞江整治工程江苏段在苏州昆山市花桥镇开建,翻开江苏“治水”新的一页,也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更有力支撑。
“三江既入,震泽底定”
从唐时的“阔二十里”到如今有待整治的河流断面,吴淞江静静流淌着,见证着两岸数千年的发展故事。繁华、静谧……碧波荡漾中展现摇曳风姿,诉尽历史风情。
吴淞江是什么江?这条江的“前世今生”有着怎样的故事?
源于江苏省境内东太湖的瓜泾口,自古以来,吴淞江串联起江苏和上海,是太湖流域流量最大、最主要的河流。它既是太湖排水入海的主通道之一,又肩负着太湖流域泄洪排涝、蓄水灌溉的重任。
《尚书·禹贡》中曾记载,“三江既入,震泽底定。”“震泽”即太湖古名,“三江”则是古太湖的三条主要泄洪通道,分别是松江(今吴淞江)、娄江(浏江一带)和东江。大意是,只要确保三江畅通无阻,太湖流域的安全就有了保障,可见吴淞江对于苏沪水域安全的重大意义。
吴淞江,江阔水深流急,承震泽之水,再由黄浦江泄于长江流入大海。北宋《吴郡志》书:“吴松古江,故道深广,可敌千浦。”从烟波浩渺的太湖而来,流量浩瀚,江道广阔,是苏州地区海上交通的重要航道。
如果说,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那么,吴淞江就是“母亲河”的“母亲河”。鸦片战争后,上海开为通商港埠,对于吴淞江上海段,上海人更习惯称之为苏州河,取其水路直通苏州之意,民间也用苏州河泛指吴淞江全段,河宽仅存40~50米。
之后的百余年,吴淞江成为搭建国际大都市上海的水域框架。吴淞江下游近海处被称为“沪渎”,与苏沪紧密相连。
沪渎的水产集贸市场、唐宋时期的青龙镇等因吴淞江而涌现。苏沪两地的贸易往来频繁,文化激昂碰撞,锻造出更多的艺术形式。河岸行走,民生气息扑面而来,人文风貌底蕴深厚。
“黄金水道”的涝水淤塞
旧地方志记载,唐时河口宽达二十里,北宋时尚有九里,元代最狭处犹广两里。到了清嘉庆年间,《上海县志》载:“唐时阔二十里,宋时阔九里,后渐减至五里、三里、一里。”
吴淞江处于太湖流域,这里自古以来是中国的富饶之地,但也是水灾集中地区。历史资料显示,北宋时期,嘉祐进士郏覃便上书建议治理太湖流域水系,治理重点就是吴淞江。自南宋以来,800多年间太湖流域共发生水灾185次,平均4-5年一次,特大水灾达24次。作为太湖水外排的重要通道,每一次水灾,吴淞江都受到波及。
南宋范成大撰的《吴郡志·水利》就大量摘录和引用郏覃奏疏及《吴门水利书》,为研究吴淞江的历史和文化保存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也给后人治理太湖流域水利以极大的启迪。
为分担吴淞江的排洪压力和增强其蓄水能力,古人采取的办法是开凿支流,沿吴淞江每隔5里或7里,疏浚或开凿一条吴淞江支流,这样的河流统称为“浦”。
到了元间,吴淞江下游因受潮沙淤积,江面迅速束狭。到明初,下游淤塞严重,水患加剧。至元末明初,淤垫加速,江尾几已淤成平陆,“仅一百五十余丈”,明代中后期至清代,吴淞江进行多次浚治,但屡浚屡淤,收效甚微,昔日的风华早已不在,终究改变不了日益萎缩的局面,降为黄浦江的支流。
太湖流域濒临长江,过境水量丰沛。作为上海头顶的“一盆水”,太湖有一半洪水要经过黄浦江汇入东海,其泄洪路线主要有三条,一路是经太浦河到黄浦江;第二路就是经过吴淞江、苏州河到黄浦江;第三路是从蕰西水闸到蕰东水闸,经过蕰藻浜到黄浦江。
治水难,难的不仅是各种复杂因素,还有突如其来的天灾。建国后情况严重的几场特大洪水,可以说明治水之难。1991年洪水由梅雨引起,水位陡涨,由于当时太湖综合治理尚未启动,原有防洪工程标准偏低,致使采取炸坝分洪等措施来控制洪水。1999年,梅雨期和梅雨量均是常年的3倍,是二十世纪有纪录以来的最大洪水。三条泄洪通道承受了巨大压力。
一体化发展,再现“黄金水道”
吴淞江是沪苏间重要的内河航道,也是推动沪苏同城化发展的大动脉。重新整治吴淞江,让这条河流恢复往日神采,刻不容缓。
眼下,吴淞江整治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涉及沪苏两地,境内全长61.7千米。其中,江苏境内工程位于苏州昆山市境内,至苏沪交界与上海段河道相接,沿线涉及苏州吴江区、吴中区、工业园区及昆山市等多个重要区、市,总投资156亿元。整治内容包括河道整治、配套扩建水利枢纽、新改建跨河桥梁、水系影响调整等。
作为《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省际重大水利工程及《太湖流域防洪规划》《太湖流域综合规划》等确定的流域综合治理骨干工程,吴淞江整治工程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水利部部长李国英表示,工程实施后,可进一步增加太湖洪水外排出路,提高流域防洪除涝能力,进一步完善太湖地区水网,增强水资源配置能力,发挥改善水环境和航运等综合效益,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水利支撑。
苏州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预测显示,到2025年,苏州内河集装箱运量将达60万标箱,到2035年将达130万标箱,而吴淞江将是苏州内河集装箱运输核心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整治工程完成后,吴淞江航道将达三级通航标准,也将成为苏沪间距离最短的内河集装箱货运航线,打通后的京杭运河—吴淞江—蕰藻浜—黄浦江—长江航线,价值堪比欧洲的莱茵河。
吴淞江的价值远不止于此,放眼更远,这条河流的现实价值更是辐射到了沿线城市的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以水韵聚发展,以水情促融合,如今,“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建设与太湖生态保护、吴淞江综合整治、城市有机更新等工作有机结合,密不可分。
“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东接上海,西接无锡、常州,在东西联动、左右协同中赢得新一轮发展主动权。一江活水,搅动两座城的发展活力,更助力苏州更好对接上海、服务上海,全方位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大江东去,日夜不息。吴淞江上,千年之韵,我们期待一个全新的“黄金水道”回归。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记者 黄泽文 燕钰
编辑: 黄泽文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