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零食”,大部分家长的态度是爱恨交加。在宝宝哭闹时,零食是极好的哄娃神器,但更多时候,零食的“罪行”也会被无限放大……
“宝宝一吃零食,就不会好好吃饭!”
“零食没有营养,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
“零食含有添加剂,不利于宝宝的健康!”
那么零食究竟该不该杜绝?该给宝宝选择什么样的零食吃?关于这些疑问,新华日报《健康周刊》记者邀请到江苏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医生张琳,来聊一聊零食的相关知识。
张琳介绍,零食是指非正餐时间食用的各种少量的食物或者饮料(不包括水),它是合理膳食的一部分。《中国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指南》指出,儿童应在不影响正餐的前提下合理选择,适时、适度、适量消费促进健康的零食,使身体良好发育。“因此,吃零食并不意味着不健康。在两餐之间,合理有度地给宝宝添加零食,既可以及时补充能量,又能弥补营养的不足。”
那么怎样给宝宝挑零食?张琳提醒,读懂零食营养标签很重要,因为通过看营养标签,可以了解食品真正的营养价值。“每款包装食品上面都有一个营养成分表,根据国家的要求,标注的项目应该按照‘4+1’的原则,也就是说包装上必须标明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4项营养素的含量,还包括该食品含有的能量。”张琳介绍。而钙、锌、铁、维生素等营养素,厂家可以选择自愿标注。
最右侧的“营养素参考值%”代表每100克/毫升或者每份食品中,该营养素含量占每个人每天需要量的百分比。比如,表格中的脂肪的营养素参考值是50%,那么就代表着,吃了100克的此种食品,就满足了每个人一天脂肪需要量的1/2。“需要提醒的是,营养素参考值的百分比(%)是根据成人每天的需要量来计算的。那么对于孩子来说,占比会更高。所以,孩子吃了零食后正餐就吃不下了的原因就在此处。”
还需要提醒家长注意的是,配料表中排名越靠前的配料,其含量就越多。按规定,配料表中,食品原料及配料会按加入量比例的多少,按从多到少的顺序排列。“因此我们在挑选零食时,排在前几位的最好是天然原材料,如牛奶、鸡蛋、水果等,而不是白砂糖或添加剂等。”张琳提醒,如果白砂糖的排名在配料表中很靠前,说明这是一种高糖食品;如果配料表中只有鲜牛奶,那就是100%的纯牛奶,而如果水、白砂糖紧随其后,那么就是被稀释的牛奶。
此外,“儿童专用”食品的陷阱需警惕。很多商家在包装上宣称是“儿童专用”,但其实儿童酱油、儿童挂面等所谓的“儿童食品”可能会含有过量的调味剂。在选购奶酪时,要留意其糖分;在挑选面条时,要注意其含盐量。“给宝宝食物加盐的合适时机是1岁以后,但如果1岁的宝宝仍可接受口味较淡的食物,就没必要强行添加食盐。”张琳说,对于儿童,食品中的钠含量要低于100毫克/100克,如果超过600毫克/100克,则说明盐含量较高,不建议给孩子食用。
健康的小零食一般具有哪些特征呢?“成分天然,添加剂少,加工要合理,不能过分烹调,且能够提供宝宝日常需要的营养素。”张琳还介绍,“一般而言,配料表中带有‘糖’‘蜜’‘甜’字眼的,基本都是甜味剂,比如阿斯巴甜、安赛蜜、糖精钠;带有颜色字眼的,往往都是色素,比如日落黄、胭脂红、亮蓝;带有苯甲酸、山梨酸字眼的,都是防腐剂;带有‘胶’这个字的,大多数都是增稠剂,比如卡拉胶、黄原胶。选购的时候皆可留意。”
零食要怎么吃?“天然食物都是不错的健康零食,比如水果、可以生吃的蔬菜(番茄、黄瓜等)、坚果等,当然自制蛋糕、面包也是非常健康的食品。”张琳建议,零食最好安排在上午9至10点和下午3至4点吃,睡前尽量不吃零食,以预防龋齿的发生。“零食的量应不影响宝宝正餐的食欲和食量,在保证肉、蛋、奶、谷类等主食的足量摄入后,再考虑添加。”
专家提醒,希望家长们可以更多地了解食物营养标签,为孩子选择健康的零食,科学地指导孩子吃零食。
本报记者王甜
编辑: 邵文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