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集中营,不少人会想到重庆渣滓洞、江西上饶集中营。在江西泰和县城郊马家洲,有一座鲜为人知的、由国民党反动派设立的秘密监狱,它就是被称为“江西渣滓洞”的马家洲集中营。
1940年6月,国民党反动派设立了一处关押被捕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的秘密监狱——马家洲集中营。这处监狱先后关押了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461人。他们在狱中秘密党组织的领导下,与敌人展开了尖锐复杂的斗争,在赣鄱大地上铸起了一座用烈士鲜血染成的“丰碑”。
7月8日,“庆建党百年促乡村振兴”全国融媒体江西采风团的青年记者们来到马家洲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感受革命先辈面对生死,不屈不挠的革命意志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宁可坐牢而死,决不跪着爬出去!”“骨头碎了也会有一声爆响!”走进马家洲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内,墙面上一句句掷地有声的口号,仿佛在诉说着先烈们坚不可摧的顽强意志力。
馆内陈列出一个复刻版的“马家洲集中营审讯室”,拶指、老虎凳、绞绳、烙铁......“这些骇人的刑具在今天看来都很残忍,而在当时,反动派将其用在了先烈身上。为了逼迫共产党人泄露党的秘密,使尽各种残酷手段,从身体上和精神上同步摧残人的意志。”讲解员讲道。
当初关押“犯人”的禁闭室阴暗潮湿不见阳光,两三平米内的地方常常要住上好几个人,而入狱者每天只能吃上混杂沙石的霉米饭,用水也被严格控制。除了恶劣的生存环境,被关押的人还要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精神折磨。特务通过“政治训练”、物质引诱、派奸细混在狱友里侦察情况等手段,妄图瓦解共产党人的革命意志。
面对敌人的倒行逆施和残酷迫害,集中营里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利用放风、上厕所等机会传递纸条互相鼓励,集体静坐以反抗,还通过转化看守组织越狱等一系列斗争方式,有力地回击反动派的阴谋。
在参观过程中,来自大江网的年轻记者李芙淑子全程凝神屏气认真倾听讲解。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1942年5月,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领导人廖承志被捕入狱后,借用漫画教育和鼓励狱中同志,在狱中联合难友们与国民党特务进行坚决而巧妙斗争的故事。
在狱中,廖承志转化了富有正义感的看守姚宝山。他让姚宝山以请假回家为名,带着自己画的一组漫画《胖子自画像》秘密去寻找母亲何香凝,从而寻求解救出狱的办法。
李芙淑子说:“牢狱环境差,被关押的人没有人身自由,先辈们被阴暗包围,但他们没有放弃抗争,没有选择向敌人的威逼利诱投降和屈服,并且还葆有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狱中想方设法学习、寻找出路自救。困境中还能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值得我们学习。”
如今,马家洲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成为远近闻名的党史学习教育“打卡地”。纪念园内高耸挺立的信念纪念碑,就像一把利刃直插云霄,它寓意中国革命的力量如星火燎原、势不可挡。那些曾在此涌现的众多感人事迹和共产党人的赤子情怀,都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永续传承。
参观完马家洲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后,李芙淑子使用“行进中国 我心向党”打卡红色地标UGC小程序进行线上打卡。她表示,“我会把这段特殊历史刻入脑海,以此激励自己,坚定信仰不动摇”。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黄泽文
编辑: 黄泽文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