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兔追冬去,辰龙报春来。12月2日,据央视新闻消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以“龙行龘龘,欣欣家国”为主题。
从传说中的神兽、文化中的图腾,到如今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息息相关,龙这一元素跨越了历史长河。龙从何处来,有哪些文物和龙有关?龙在历史中留下哪些烙印?新江苏记者带你探寻龙的“前世今生”。
传说中的神兽,奇幻且强大
据《康熙字典》记载,“龘”出自第一部楷书字典《玉篇》,“龘,音沓。龙行龘龘也。”“龘”,读作dá,形容龙腾飞的样子。
据了解,结合历史文献研究,龙的起源与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有关。《补史记·三皇本纪》中记载伏羲“蛇首人身,有圣德”,也就是说,中华民族对祖先的崇拜中就包含了对龙的崇拜。
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图腾之一。传说中,龙具有强大的能力,腾云驾雾、掌控风雨、掌管水域、翱翔腾飞。故而民间有“龙行带雨”的谚语,指的是认为,云雾翻滚之时将有龙出现,龙的传说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崇拜。
人们常用龙来象征权力和尊贵,“真龙天子”“龙袍”等都是龙至高无上地位的体现,龙也常常被用在皇家标志中。同时,龙也是繁荣、祥瑞的象征,是不少民间故事、绘画、诗词等的常见主题。“骑龙飞上太清家,云愁海思令人嗟。”李白就曾在诗中描绘黄帝和群臣乘龙飞升,进入仙境看见了彩云迷茫变幻的场景。不少传统绘画中,常选择绘制腾空而非的龙,表达吉祥之意。
千年演变,由象形到方正
龙,象形字。甲骨文,象龙形。本义: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说文解字》: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龙”字最早见于甲骨文。甲骨文中“龙”字为兽首蛇身之状。此后金文、篆体、繁体龙字演化具有一条明显的规律,龙头、龙身变得复杂起来。
甲骨文以后,一直到秦小篆统一以前,龙字写法非常之多,逐步归于一统。秦小篆中的“龙”字形基本与繁体字“龍”相像。
到了东汉,经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详细介绍了“龙”字。自此,“龙”字算是进入了相对成熟的定型期。在《说文解字》中,“龙”字左旁是龙口与头角讹变,右旁则为龙身翻转上腾的样子,并定型化。
隋代以后,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繁体“龍“字,出现了俗体字,即将“龍”写作“尨”。这一变化,为简体“龙”字的最终形成埋下了伏笔。至新中国时期,汉字简体化开始。最终《简化字总表》中,“尨”字的三撇进一步省为一撇。最终形成如今的“龙”,仅有五画。
从“国家宝藏”看龙的演变史
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距今8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到今天人们仍然多以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近年来我国考古工作者们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龙形饰物,其中最知名也最具文化和历史价值的文物,莫过于出土自内蒙古的红山玉龙。这条被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的玉龙,也有着“中华第一龙”的美称。
C形玉龙是目前发现玉器中龙的最早形态之一,也最符合人们心中龙的形象,但对其造型来源却有多种观点。有学者认为其祖型与猪首有关;也有人认为,此龙的祖型为马首,长近似于马;还有人认为它是多种动物的集合体。但无论如何,大家均不约而同地将其定名为龙。它简约、神秘,是史前红山文化的崇拜物,也是中华龙文化的源头之一。
从万邦林立的古国时期,进入一体的夏商周王朝,龙的形象也逐渐从多元走向一体。从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的绿松石龙形器,呈现兽面大方头、蛇形蜿蜒身,总长70.2厘米,由2000多片绿松石组成,最薄的地方只有大约0.1厘米,用工之巨、制作之精,在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十分罕见,被称为“超级国宝”。龙的腰部还有一个铜铃,或能对应《诗经》中“龙旂阳阳,和铃央央”的记载。有学者认为,绿松石龙的出土,为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
在出土于陕西西安丰镐遗址的“牺尊”青铜酒器上能看到,“牺尊”胸前和臀部附着的两条兽首卷尾龙,也延续了此前龙形器中龙形特征。该“牺尊”是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巅峰之作,距今有2000多到3000年。虽然出现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但是卷尾龙的头部形象都是一种兽面,与绿松石龙形器相隔千年,但龙的形象基本一致。
龙的形象在秦汉以后逐渐稳定,唐朝鼎盛,到元代已经差不多形成如今龙的形象。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的龙凤纹瓷罐,其腹部一面绘龙纹,一面绘凤纹,肩部绘缠枝花卉纹一周,蕴含着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元素,不仅是中华民族草原文明和农业文明相互交融的代表,更能看出龙的形象逐渐演化发展的过程最后走向了一元统一,体现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的历程。
龙在中华民族历史中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龙”意象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这份对于龙的崇拜和喜爱之情,根植于民族的灵魂和血液中,一直影响至今。
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记者 燕钰 王心婷
编辑: 燕钰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