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已过,2022年最后一周。黑龙江扎龙,阳光透过冻云铺散在雪地里,养鹤人徐惠凿开半米厚的冰面,丹顶鹤凑过身来,埋头寻找吃食。江苏盐城,天地间的芦苇近乎枯白。走在巡护路上的陈国远停下脚步,举起相机,定格下丹顶鹤的群舞。
两处相隔2100公里的冬日场景,化作这一年最生动的年终总结。2022年,我们作为记录者,历时9个月,从江苏到黑龙江,跨越5省行程1万公里,用20万字的报道致敬许许多多“徐惠”和“陈国远”。在他们的守护、守候下,中国的丹顶鹤种群得以繁衍和扩大,为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方案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2年3月28日,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鸟类繁育中心13号笼舍里的一对丹顶鹤,成为一场慢直播的主角,“E路守‘鹤’——生物多样性保护”融媒行动的序幕就此拉开。亿万网友围观了这场长达4320个小时的慢直播,他们守候在摄影镜头前,亲眼目睹亲鸟孵化到雏鹤破壳、幼鹤茁壮成长到首次展翅蓝天的全过程。
镜头之外,是育鹤员们的坚持。30年来,陈卫华曾守着孵化机等来数百个黎明。他见证了丹顶鹤孵育技术的不断更新,保护区人工孵育丹顶鹤数量不断增加,并在2022年突破40只,创下数量新高。
科研工作者赵永强还记得初到保护区的场景。雨夜里点起煤油灯,缺水时挖储水坑,用自行车走完200公里巡护路……点滴经历累积成属于他的湿地记忆。如今,他对保护区418种鸟类如数家珍,并常常与不期而遇的“新朋友”相逢。
保护区内占地30余万亩的核心区,是丹顶鹤等野生珍禽的主要栖息地,也是巡护人员陈国远日夜守候的地方。他开着一辆旧皮卡无数次走过荒无人迹的泥地浅滩,用相机拍下湿地的春夏秋冬,也定格下珍稀精灵的美丽瞬间。
他们的人生故事,是江苏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文明理念实践的最好注脚。近年来,江苏在全国率先印发《江苏省生态空间管控区域规划》,将全省22.49%的陆域面积划定为生态空间管控区域实行严格保护,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31个。10年来,全省自然湿地保护率由25.9%提升到61.9%,湿地面积超300万公顷,湿地率全国最高。与此同时,江苏大力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创新开展“生态岛”试验区建设,构建物种迁徙和基因交流的生态通道……一系列数据与举措,凝聚着守候者们年复一年的辛勤努力。
秋天,我们从盐城出发,沿着野生丹顶鹤迁徙路线北上,一个个守候故事一路感动着我们。
黑龙江乌裕尔河的尾阍消失在扎龙的大片苇甸里,浅水湖泊星罗棋布。徐惠每天骑着摩托车绕着湿地跑,精心照顾散养在外的丹顶鹤,逐步壮大丹顶鹤野外种群数量。
吉林白城通榆县境,湖泽与草甸交织,蒙古黄榆苍枝遒劲。林宝庆在这里为受伤的候鸟们建了一个家,包括白鹳、丹顶鹤、天鹅等在内的2000余只野生鸟类得到救治。
辽宁辽河入海口,海河交汇孕育出超过3000平方公里的广袤湿地。30年前,赵仕伟是来这片苇场的第一个大学生,彼时他的婚期遇上丹顶鹤繁育期,小小的孵化室成了他和妻子的“婚房”,漫长的守鹤时光也由此开启……
从世界上最大的丹顶鹤越冬地到繁殖地,从黄海之滨到松嫩平原,数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世界之最”也有了更具象的展现:中国近10年新增和修复湿地80多万公顷,现有国际重要湿地64处,13地入选“国际湿地城市”,是全球入选“国际湿地城市”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宣布把约1100万公顷湿地纳入国家公园体系,重点建设黄河口、辽河口、若尔盖等湿地类型国家公园,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中国是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已成为全球“增绿”的主力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过去10年,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2022年,我们有幸以丹顶鹤为引,见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正从蓝图变为现实。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2023年,我们将再次启程,寻访更多关于“守候”的故事。我们将听到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的万鸟齐鸣,寻见可可西里无人区的深深蹄印,感受青海湖的碧波与长风,跃进塞罕坝的百万亩林海,那是“万物和谐”“和合共生”的美丽世界。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柏丽娟
编辑: 柏丽娟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