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在“巷城”扬州,文昌阁向东,城市道路的南边,从一块不大不小的匾额探进去,便是扬州老城的文脉腹地——仁丰里。
南起甘泉街,北至文昌路,仁丰里主干道贯穿南北七百米,向东西延枝十条小巷,鱼骨状结构与“里坊制”格局不曾大改,内里却经渐进式微更新而愈发精致。
9年“文火慢炖”,新活力下藏着老“味道”
在烧饼铺捎块新鲜出炉的烧饼,到茶水铺子和邻居唠会嗑,往米店去采买些下个月的存粮……曾经的仁丰里将市井味道浸入砖瓦,烟火气息从未消散。为了将珍贵的烟火气延续下来,仁丰里一所百年浴室每天开张迎客,一家老式理发店还守着初心和记忆。与之相对的,数家新式民宿相继入驻,融合现代风格的咖啡店、茶舍也纷纷入场。在仁丰里闲逛一天,就能体验扬州人“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的惬意生活,也足以窥见旧习气与新风尚的融洽相处。
自2013年起,仁丰里的渐进式改造就开始有了眉目。老街小路狭长,盘旋在居民头顶的管道、电线越布越密,渐渐显现出空中“蜘蛛网”的态势。“以前的仁丰里虽然生活很便利,但是走到哪都能看见屋顶上方缠绕着的杆和线,实在难看。”爷爷张呈生是位“老扬州”,自出生起就住在仁丰里,曾为家门口交错杂乱的电线恼了半晌。后来,他眼见汶河街道经3期改造,为仁丰里实现了管线下地。街道还为所有街巷重新铺设青砖,恢复了古街面貌。
“现在,街道美了,家里还接上了燃气,做饭方便,生活也更乐了。”住在仁丰里70年,张呈生一家还保留着白天敞开大门,和邻里亲戚挥手招呼的习惯。
仁丰里用墙画将老城街角记忆悉数保留:野猫张望着挂在门前的咸货,趁人们不注意偷走一块分食;在存着冰凉清水的古井里捞起一颗刚刚冰好的西瓜,待家人归来一起品尝夏日清爽;摆在窗边木桌上的留声机不紧不慢地转动,让经典的西洋乐声悠扬到巷尾……
“我们想发挥小巷小而美的优势,邀请画家以老街生活为主题,在墙面、红砖、窗檐处画了很多小巧精致,还富有生活气息的墙画。”汶河街道党建办公室组织员、社会事业局副局长朱涓说。现在,仁丰里的墙画前总有游客驻足拍照,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点。
文气与烟火并举,留住古街“内核”
深入仁丰里,古城气息渐浓。明清时期的文选楼、一代文宗阮元家庙、旌忠寺……仁丰里留存数座文博遗址,自古以来就在文人名家交际的“朋友圈”中。“在这片文脉腹地上延续文艺生活,是街道早就定下的目标。”朱涓说。
“在保留原住民的生活气息之外,我们在淘换老街业态上也花费了不少心思。”朱涓介绍,过去,仁丰里街道上曾开过做黄沙生意、收废品、铝合金门窗的店铺,“店铺在居民手上,价高者得,我们很难实施发展文化业的计划,就想出了新办法。”为了延续文脉,街道把老旧闲置的旧物从居民手中以租赁方式回收,将不符合仁丰里气质的商业淘换出去,翻新并恢复仁丰里沿街铺搭门的门面风格,招引文化产业入驻。
渐渐的,仁丰里街头办起了广陵古琴雅集,街面上的雕版印刷室里传来阵阵刻拓声,木偶工作室里上演着杖头木偶的经典戏目,剪纸工作室里剪刀在红纸间的走笔流光映照在窗前。不重样的非遗项目聚集在仁丰里,焕发文脉的同时保存了经年积淀而仍然生动的古巷气息。
“在招引商业入场前,街道和社区会进行考察,保证每家店都符合古城古街气质,而且除了2021年引进的餐饮小店,文化业态的门店没有一家会重复。”朱涓介绍,汶河街道自确定仁丰里“文+”发展方向后,从不盲目追求速度,而是力争做好点滴细节,“哪怕更新得慢一些,也要确保我们在改造的过程中,不偏移方向,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
新旧“住民”和谐共处,缝合城市文化肌理
仁丰里不仅承载着老扬州人的老城记忆,还展现着居民们不俗的创造力。“看到古街因为街道狭窄的问题,缺乏自然景观和绿植,我们就发起了‘最美画境’活动,请居民和商户在家门口布置美丽微景观,丰富街道环境。”朱涓说,活动发起后,不少住户积极响应,有的在红色单车车篓里种上小花,有的在旧轮胎上涂满亮色油漆,和绿植一起挂在门前做装饰。青砖与盎然绿意作陪,仁丰里从此有了更鲜活的生机。
老街居民由内而外的创造力,源于大家对精致生活的一致向往。不仅如此,餐饮业态入驻仁丰里后,街道与社区联合商家,为仁丰里内的空巢老人提供“小饭桌”,象征性向老人收取一元即可就餐。
街道上的咖啡店还一起将使用过的咖啡渣收集起来,经过环保处理制作成厨卫袋,送给街坊邻居。“以前仁丰里的邻里关系很亲密,现在我们也想这样做。不管是原住户还是新入驻的门店经营者,我们都很乐意互相帮助,保留小时候走街串巷的那份快乐。”金木空间负责人冯韬说。
现在,不少曾经“出走”的仁丰里原住民又回归。成家后搬走的原住民梁然之在中年回到了仁丰里,把老屋改造成咖啡店和民宿结合的门店。“看到仁丰里在新时代还能焕发新生,我越加觉得自己回来的决定没错,以后,就和这条古街一起长岁数。”梁然之说。
近期,仁丰里正在打造首家古城“小剧场”。剧场将保留古色古香风格,建成后定期开展扬剧、话剧等展演活动,并邀请游客参与“演戏”,这将为仁丰里文旅产业增添一抹新底色。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童棹凡/文 强慧娟/视频
编辑: 强慧娟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