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中宣部、教育部公布了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教师杨瑞清入选,成为江苏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教师代表。他用41载青春与汗水,培育出乡村教育的累累硕果,身体力行践行着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主张。
从“村小”到现代化教育集团,他“捧着一颗心来”
“能够获得这样的荣誉,我的内心充满喜悦和感激,还是要加快成长,踏踏实实的做事,坚持做我认为对的事。” 9月8日,新江苏记者在浦口区行知小学的侨胞之家视频连线了远在北京接受表彰的杨瑞清校长。
杨瑞清向记者介绍,“你们所在的这间屋子是我们学校多年来发展壮大的见证。”1984年11月,当时还叫“五里小学”的村小接待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考察,这次考察让更多人关注到有这样一所小学在走“行知”式教育路。后来,学校在这间屋子被正式批准更名为行知小学,也是江苏省第一所用“行知”命名的学校。
同样,这里还是全国最早开展“行知教育实验”的场所。1994年,依然在这间屋里,南京市关工委和市教育局等领导决定,要把学校的菜园稻田等资源开放给城市学生,开办“行知基地”,这是全省第一个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墙上那幅前任校长亲手画下的“锦绣河山”壁画,见证了这38年的教育改革全过程。虽已斑驳,却镌刻下岁月的沧桑和印记。
时光倒回到1981年“五四”青年节。彼时,即将从晓庄师范毕业的杨瑞清做了一个决定,放弃去城市学校任教的机会,学习陶行知,到最艰苦、最偏僻的乡村教书办学,让农村孩子也能受到好的教育。
怀着满腔热情,他来到江浦县偏远地区的村办小学——五里小学。当地人这么形容当时的办学条件:“黑屋子,土台子,一排矮房破样子,里面坐着泥孩子。”
接手的第一个班级,38名学生中“留级生”占了大半,还有学生因各种原因辍学。杨瑞清暗下决心,从陶行知的思想精神中汲取力量,“带着一颗心来”,吃得千般苦,也要把孩子教出来!
“41年的教学生涯,我一直在困惑和困难中往前走。”除了办学条件艰苦,更为困难的是缺乏骨干教师。杨瑞清摆正心态,向内开发反求诸己,开始自学大专和本科课程。他常说要读好“三本书”,即读好实践这本活书,读好生命这本天书,读好行知这本大书。“仅靠自己努力是不够的,要鼓励老师一起学习加快成长。让教师成长的速度大于流动的速度,乡村小学就能有一支好的队伍。”杨瑞清说。
在这样的历练下,从这里调出去的骨干教师,往往成为学校的资源、骄傲、信心所在。在办学过程中,杨瑞清和同事们学到一个重要的策略——学会联合。“在与杨校长共事的30多年里,我是一名直接受益者。”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基地管理中心主任刘明祥说:“不能关起门来办学校,我们最早的联合是‘村校联合’,后来是‘城乡联合’,再到后来是‘国际联合’。这些年来,近50万中小学生来基地开展研学活动,1.2万名境外师生来到我们学校体验中华文化、感受中国教育,行知学校的影响力涉及全国,辐射东南亚。”
力推“劳动教育”,22项“行知教育实验”获推广
当初,杨瑞清来到五里小学任教,直面的难题就是学生小学阶段平均留级1.27年。学业成绩差、孩子缺乏自信心、家庭负担增加。怎么办?杨瑞清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中找到现实问题的解法。
1986年,杨瑞清搞起了“小学不留级”实验。试验十分成功,学校再也没有一个留级生,学生学业成绩稳步提升,行知小学的毕业生也成了所在区域中学最受欢迎的生源。该项教改实验荣获全国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成果一等奖。
根据陶行知“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教学做合一”的思想,1994年,在杨瑞清的带领下,行知小学创办了江苏省第一家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行知基地”。通过“行知基地”培养“小先生”,孩子们当起即学即传的乡村教育“小先生”。
农村学校的各种植物成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基地里的稻田、玉米地、果园,成为了孩子们接受“劳动教育”的最好课堂。他们在这里耕作,翻土、浇水、施肥、除草、收获,全流程自己完成。
行知小学1990届毕业生、现任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朱仁洲回忆,行知小学的实践基地对自己影响很大,基地的劳动锤炼了意志,锻炼了动手能力,基地的学习开阔了眼界,基地的树木花卉既是知识的学习也是美的感受。“那时候总会看到杨瑞清校长拿着园艺工具修剪花草,他带头劳动,给我们起到了示范作用。”
守正固本又与时俱进,持续的探索研究是行知小学不断发展前进的原动力。学以致用的教育对当下的“双减”落实非常有意义。从2020年开始,学校结合“研学课程”体系,“直播课堂实验”让师生耳目一新,疫情情况下的课堂、课程、课题“三课并举”支撑学校高质量发展教育改革新样态正逐步形成。
2021年,江苏省教育科学成果奖评选,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的《扎根乡村40年的行知教育实践》获特等奖。其中,22项“行知教育实验”特别具有借鉴性和可推广性。如“劳动教育课程”沿用至今,“三农体系课程”开发有效对接了乡村振兴的改革发展大趋势,“良师成长”实验与“四有”好教师团队建设要求有机融合……
“走行知路没有退休,办乡村教育没有退休”
9月9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2022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最美教师、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世家等优秀教师及师范生代表,杨瑞清位列其中。
“航天英雄、中国第一位太空教师、2022年最美教师王亚平也在现场,我请她在我的席卡纸背后写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8个字,这是我的初心。”杨瑞清告诉新江苏记者。
从北京回来感触最深的是什么?接下来将如何做好教育工作?新江苏记者询问杨瑞清校长。他目光坚毅,说:“明年我就到退休年龄了,但是走行知路没有退休,乡村教育没有退休。我会继续坚持开展‘行知教育实验’,沿着‘行知路’走下去!”
据悉,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改革生动的实践总结,杨瑞清撰写的著作《走在行知路上》被列入“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正式出版,在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受到欢迎。他主持申报的江苏省基础教育成果特等奖《扎根乡村40年的行知教育实验》更是其一生追求的完美体现。
杨瑞清透露,接下来,他将进一步梳理提炼、收集资料、积极申报这一成果。“我们希望能够在国家级层面上进一步擦亮行知教育品牌,把行知教育实验推广出去,让更多人关注。”
“教书育人,有着无穷的乐趣、美感和价值。别问忙不忙,但问乐不乐。”杨瑞清说,“学校有句校训‘还能更精彩’,潜台词是已经不错了。我们用以给胆怯自卑的乡村孩子打气,给平凡的乡村教师鼓劲,坚信走进新时代,我们的教育事业还能更精彩。”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记者 黄泽文/文 朱奕欢/视频
编辑: 黄泽文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