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袤的东北平原上,经过数百年自然积淀,一种质地粘重的黑色土壤静静匍匐于波状起伏的漫川漫岗之下。源自自然的黑土,有机质含量高,是全球最肥沃且最具生产力的土壤。一句“这里的土地肥到家,栽上柴火也开花”成为对它最好的褒奖。
数据显示,我国的黑土地面积位列全球第三,黑土地中的耕地面积约占全国耕地的1/10,东北黑土区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近1/4。作为我国最为宝贵的耕地资源,黑土地被誉为“耕地里的大熊猫”,保护黑土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2022年,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正式启动。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今年夏天,我们联合国内多家黑土研究单位,深入东北黑土地开展了为期近2个月的综合科学考察,围绕耕地‘变薄’、‘变瘦’、‘变硬’、‘防污’等相关问题,系统性开展了黑土地耕地土壤退化诊断与评价科技攻关。”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副研究员、土壤资源与遥感应用研究室副主任胡文友介绍,我国的黑土面积虽然广阔,但近年来由于长期重用轻养造成了黑土层变薄、变硬、结构变差,土壤肥力和生产性能降低,生态服务功能下降等问题,严重威胁国家粮食安全和区域生态安全,保护并利用好黑土地迫在眉睫。
持续近2个月的实地考察中,团队先后实地走访了东北黑土区的116个县市,累计里程近10万公里,共调查包括652个表层和153个剖面在内的805个土壤样点。依靠多种调查手段和团队自主研发的便携式土壤多参数原位快速检测仪获取了黑土层厚度、硬度、水分、pH等原位监测数据。
“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东北部分地区耕地黑土层厚度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相比变薄了,部分区域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本该质地粘重的黑土还出现了板结。”又经数月的分析对比,团队成员通过对东北黑土地耕地立地条件、剖面性状以及耕地“变薄”、“变瘦”、除草剂残留等退化现状的调查与诊断分析,初步掌握了黑土地耕地土壤退化的空间格局及主要影响因素,明确了黑土地耕地土壤退化与自然和人为因素间的关系。
“保护黑土地的基础是弄清近年来黑土地究竟出现了哪些问题,如何根据已有的数据建立相对完善的评价体系,再针对性地开展保护措施。”胡文友表示,考察过程中团队除了原位检测并记录数据外,每个采样点还留存了约2公斤的土壤样本做进一步分析,现在已经筛选并建立黑土地耕地土壤退化的比较基准及诊断指标,提出开展黑土地耕地除草剂残留诊断与风险管理研究的框架体系。
“黑土地是我国粮食安全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一定要保护和利用好。下一步,我们将重点围绕黑土层变薄、变硬、有机质含量下降、除草剂残留等退化问题,开展黑土地土壤退化的空间变异规律等研究。”胡文友说,南京土壤研究所将会长期系统性地对黑土资源展开调查,研发黑土地耕地土壤退化数字制图与土壤资源利用分区数据清单,为保障我国黑土地耕地土壤健康、粮食安全和生态系统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图片来自受访者)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喻婷
编辑: 喻婷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