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龙腾跃伶仃洋,蜿蜒入云雾深处,一桥飞架三地,碧海终成通途。2018年10月24日上午9时,历时6年前期工作、9年建设方建成的“国之重器”——港珠澳大桥顺利通车,于海天之间,托举起新的人类奇迹。这座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江苏力量发挥了巨大作用。在这之中,不乏“南大人”的身影。
“对于工程建设而言,技术和管理等同于共同转动的车轮,两方做到协同平衡,车才能走稳走远。”2008年9月,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教授李迁作为南京大学港珠澳大桥课题研究组主要成员,全程参与了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管理咨询和研究工作。这支高校团队也是最早介入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的建设管理咨询与服务团队。“高校参与其中,最先要解决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问题,只有到现场频繁地与项目人员沟通,才能找到理论与实践的接口。”
在接到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项目任务之前,南大工程管理学院复杂工程管理科研团队曾承担过多项重大工程建设的管理咨询与研究工作。“我们学院为苏通大桥、无锡地铁等提供过管理咨询和管理研究,形成了应对复杂系统的综合集成管理模式的理论成果,所以接到港珠澳大桥任务时是充满信心的。”但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仍超出了团队预期,现有的经验和成果都难以满足港珠澳大桥工程管理的要求,一切都要重新开始。
“跨界工程”和“超级工程”是港珠澳大桥建设管理面临的两大典型特征。“超级工程往往具有技术、管理、环境上的复杂性,对管理能力要求高。工程跨界性又会带来政策、标准、规范的统一性等多个方面的挑战。”李迁说,港珠澳大桥项目跨越粤港澳三地,如何明确三地政府及项目法人决策主体的权力配置和管理模式,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比如大桥选址,表面是技术问题,但背后涉及区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各方面,要综合协调地加以考虑。又比如口岸模式是‘三地一检’还是‘三地三检’模式,涉及到司法边界的优先权还是社会、经济和管理优先权的问题,这些都要在思维和管理层面实实在在地解决。”每逢假期,项目成员都会常驻港珠澳大桥管理局等单位现场,深入了解工程建设涉及的各项问题和创新做法,随时参与跟进相关项目及管理研究方案的调整和优化。
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优势,港珠澳大桥建设团队最终形成了驾驭工程复杂性的管理解决方案。南大研究团队也在实践基础上进一步形成了重大工程管理的理论创新成果。“港珠澳大桥工程管理研究形成了建设跨界重大工程的思维原则、管理原理和方法的管理体系,日后对更大规模的跨海通道建设将有重要借鉴意义。”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柏丽娟
编辑: 柏丽娟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