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掩映、绿水绕郭,溧水回峰山下的红色李巷在时间流转中历久弥新。近日,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本科生党支部来到李巷,重温红色记忆,学习革命精神。
1938年,新四军从皖南东进苏南过程中,新四军一支队1团和二支队4团先后留驻在溧水。1941年11月塘马战斗后,新四军第16旅旅部和苏南党政领导机关转移到李巷及周边地区。
烽火岁月里,陈毅三次到访李巷,粟裕率四个纵队以溧水为起点,开辟苏浙皖根据地;江渭清、钟国楚等多位新四军将领也在此战斗生活,留下了许多光辉足迹。
1938年至1945年,李巷见证了新四军生活、生产、战斗、训练的完整历程,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南人民抗日斗争的中心区,更被誉为苏南“小延安”。
岁月流转,精神永续。在陈毅、江渭清、钟国楚等新四军将领的旧居,青年学子凝望革命先辈们使用过的物件,仔细分辨手稿上的内容,还亲自体验了编草鞋、磨豆浆等活动,在时间洪流中追忆革命战士的艰苦朴素。
苏南反顽战役阵亡将士纪念塔前,手拿白色纸花的学生们拾级而上,为在战争中牺牲的179名新四军战士送上一份敬意。伴随着解说员的声音,一段78年前的战事逐渐浮现在学生眼前。
1943年3月,日伪军开始向地处苏南的茅山、太滆地区发起大规模的“清乡”行动。在此危急时刻,国民党顽固派调集1.5万余人,由东西两线进逼溧阳、溧水地区,企图围歼苏南党政军机关和新四军第16旅主力部队。重压之下,新四军第16旅战士坚决出击,与顽军进行激战。在多次交锋中,战士们无畏生死,重创了想要继续进犯的国民党顽军。经此一役,179名战士壮烈牺牲。
革命岁月里,先辈用鲜血守住了阵地,为后世的幸福生活夯实基础。现场,南京大学的青年党员重温入党誓词,还依次将手中的白色纸花放在塔前,缅怀逝去的英雄。参观完毕后,他们使用“行进中国 我心向党”打卡红色地标小程序线上打卡,献上自己的怀念与崇敬。
“通过本次打卡和参观,我们全体党支部成员重温了那段峥嵘岁月,深刻感受到革命年代生活的不易。”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本科生党支部书记李烨婧说,青年学子应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继承和发扬先辈精神,攻坚克难、勇往直前,成为合格的新时代青年。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喻婷 通讯员 陈彦名
编辑: 喻婷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