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记者 龚淑贤)1992年9月1日,在江苏省盱眙县的一个小镇上,有320名孩子冒着小雨赤着脚在泥泞中举行了第一次升旗仪式,他们大多是家里的放牛娃和放羊娃,他们没有板正的校服和规整的国旗台,只有一颗颗想读书,想进入校园的心。
三十年风雨,三十年变迁,从平板房到教学楼,从满地泥泞到塑胶跑道,从没处读书到能读好书……江苏省第一所、全国第十七所希望小学——盱眙县希望小学在时代的推进中有了崭新的面貌,趁着新春返乡,新江苏记者回到自己的母校,对学校三十年的变迁一探究竟。
(盱眙县希望小学第一次升旗仪式,学校供图)
三十年不懈怠基础设施建设不止步
1992年,盱眙县希望小学正式竣工投入使用,校园面积只有28亩,没有标准的教学楼,全校有7个班级,15名教师,320名学生。“当时只要有学校读就很好了,上课的凳子有时候都是我们自己从家里面带的,现在不一样了,教学楼是新的,学校操场、篮球场都很完善,读书的孩子们都很幸福的。”家住小学附近的龚先生告诉记者,自己是学校的第一届学生,家里的两个小孩都是在希望小学就读的,看着希望小学一直在变好。
“我是2006年来学校任职的,这些年学校为了学生学习和老师的教学环境一直在对设施建设进行改造,现在上课也使用了多媒体设施,和以前相比更加便捷生动了,现在上课我也会制作好视频和PPT,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互动,练习口语。”五年级英语老师叶文平满意地告诉记者,这几年学校也新开设了健身房和乒乓球室等,让教师有了更大的活动放松空间。
目前,盱眙县希望小学教学班23个,学生近800人,教职工约110人,拥有希望楼、长泉楼、综合楼等五所教学办公楼,记者在学校里看到,校园内设有方圆广场、奥运长廊、诗苑广场等校园十景,爱心工作室、图书馆、教学实验室等一应俱全。“这些年,县里为我们配备了一批教学一体机,还配备了机器人、心理、书法等特色功能教室,校园面貌得到极大改善,和城里的学校相差无几。”校长徐学军告诉记者。
三十年如一日为留守儿童服务的初心不变
“王爷爷新年好,小王同学寒假在家怎么样呀?有没有什么困难?”“戚老师好,没有什么困难,孩子爸妈前两天刚回去上班,他寒假开心的很,这会儿在写作业呢。”王爷爷乐呵呵的声音从电话端传过来,戚晓玲又和对方聊了一会,才放下电话,仔细记录此次新年电话回访的具体内容。
记者从戚晓玲老师那里了解到,“电话连线”是盱眙县希望小学针对学校留守儿童推出的爱心慰问活动,每位老师结队一到多名留守儿童,在假期及其他休息日对学生进行电话慰问和关心,并在需要时为学生提供帮助,解决困难,受到了学生和家长们的一致赞同和肯定。
盱眙县希望小学作为江苏省第一所希望小学,多年来高度重视贫困儿童和留守儿童,通过困难学生生活补助,社会爱心资助款物,减免学杂费,减免延时服务费等方式,不断加大学生教育帮扶力度,让学生们有钱上学、有心学习。2021年盱眙县希小学校秋建档立卡低保等五类生约161人,获得学杂费全免,困难学生生活补助约220人。
学校青年党员志愿者、全国优秀教师王伟介绍,目前学校共有300多名留守儿童,其中有16名在他的班级。为精准常态化地服务留守儿童,为学生们提供精神力量,学校充分发挥科室联动的复合作用,结合“朱妈妈心理咨询室”“兴国爱心工作室”“红叶老党员工作室”三个工作室持续开展心理关爱、点亮微心愿、家庭教育指导等多个关爱项目,2021年,3个工作室已走访学生36名,面向150名留守儿童开展关爱活动12场,真正把温暖送进了孩子们的心田。
除此之外,为方便居住较远的留守儿童,学校从2013年开设了5辆校车,路线经过龚庄村、明祖陵村、渡口村、项魏村,为127名学生提供接送服务,并配备专门的跟车教师,保障学生安全。
2022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重提出要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乡村教育是推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盱眙县希望小学校长徐学军表示,今年是学校建校三十周年,作为新时代希望工程项目的实施校,我们在身心健康、综合素质提升,优质教育资源获得等方面都获得了发展的新助力,我们将继续为学生教育保驾护航,让更多的孩子来学校读书,为振兴乡村教育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编辑: 浦琼月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