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新江苏从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获悉,在安徽南陵县中洲村发现砖窑两座,铭文残砖若干。铭文与南京城墙宣城县烧制城砖一致,可基本判定该窑址为南京城墙砖窑遗址。
中洲村一直流传着“九十九膛窑,冒一百膛烟”的说法,村民也相传在附近一带山岗上有99座为明代修筑南京城墙而建的砖窑。几年前,当地文管部门曾到中洲村进行考察,在村东的山上发现了残砖,从砖上的文字初步推断,可能是明城砖。近日,当地人吴绪顺和汪静涛在中洲村十亩岗一带山场进行修整开发过程中,意外发现两座砖窑。
根据汪静涛提供的视频和图片资料显示,两座窑的窑室不大,窑顶不存,有三条烟道,与长江中下游各地发现的南京城墙砖窑址形制类似。残砖上有砖文“宁国府”“宣城县”“提调官县丞……同知……”“……司吏柯英”等铭文,与南京城墙博物馆馆藏“宁国府宣城县”铭文城砖的砖文部分吻合。据介绍,中洲村在明清时期属宁国府宣城县辖,因此中洲古砖窑烧制的明城砖上产地为“宁国府宣城县”。现在的中洲村属于飞地性质,附近的山谷田地属中洲村民,山场归属权为泾县马头国有林场, 山上墓地大多是中洲及周边村民的祖上。
接到线索后,城墙中心迅速组建调查组,奔赴安徽省南陵县开展实地调研。在十亩岗山上,调查组发现有大量残砖,且砖上留有“宁国府宣城县”“窑匠”“总甲”“小甲”等砖文。
在两座砖窑遗址前,调查组发现,两座砖窑利用自然地势而建,背靠西南,面向东北,残存窑室、火膛、烟道等结构。窑室底部接近圆形,口大底小,斜壁内收,窑壁有灰褐色烧结层,其中一座窑上部由碎砖加固。窑门处以城砖砌筑,留有投柴孔;窑壁后部有三条烟道。
调查组在窑门处清理覆土后发现一块较为完整的城砖。两侧砖文分别为“宁国府提调官同知阑善司吏李时中/宣城县提调官县丞王信司吏柯英”“总甲朱…芮甲首汪文…小甲朱智/窑匠史保一/造砖人夫方允原马招朱智”。
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学术研究部主任周源介绍,这块城砖的尺寸与南京明城墙砖的尺寸一致,所看到的砖文记录了当地造砖劳动者和组织者的名字。砖文上的总甲、甲首、小甲在当时拥有一定的田产,承担着造砖的组织管理职责,烧砖任务则主要由窑匠和造砖人夫来完成。
“砖文上的小甲和造砖人夫的人名都是朱智,这并不是同名同姓的两个人。”周源介绍,由于明洪武初年实行“均工夫役”,根据田产的多少出丁服役,每一顷土地出一丁。这位中洲先民朱智既是小甲,负责最低一级的造砖组织工作,同时由于他有一定的田产,也要出丁,参与造砖的具体劳作。
这块砖文信息完整的宁国府宣城县铭文砖,与南京城墙上宣城县城砖铭文一致,完全证实了中洲古砖窑就是南京城墙上宣城县铭文城砖的“家”。
自上世纪90年代,南京城墙研究人员于安徽省繁昌县首次发现砖窑遗址,后30余年间又在长江中下游五省陆续发现十余处砖窑遗址。此次南陵县中洲村窑址是继2016年江西省黎川县砖窑遗址后的又一次重要发现,是对南京城墙砖官窑遗址发现地的一次重要补充,同样也是南京城墙作为“长江文化”地域文明标识和物质载体的重要体现,对加强长江中下游南京城墙砖窑大遗址保护、深入挖掘南京城墙文化遗产内涵,促进申遗具有重要意义。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童棹凡 通讯员 赵梦薇 夏慧
编辑: 童棹凡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