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和景明,万象更新,三月的江苏枝蔓含翠、万木吐绿。盎然美景,离不开多年大规模植树造林、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基底的持续努力。当前,江苏森林面积已增加至2340万亩,林木覆盖率达24%,各地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途径,以“含绿量”提升“含金量”,让百姓因森林而更富有,让粮食因森林更安全,让大地因森林更美丽。
坚定不移造林绿化,“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绿色是生态文明的核心元素,植树造林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工业城市徐州通过挂图作战科学推进国土绿化,近三年造林绿化52万亩。如今的徐州,森林覆盖率达27.8%,林木覆盖率达31.48%,人人爱绿植绿护绿的文明风尚蔚然成风。
“徐州是林业大市,林业加工业和林果产业是不少县、镇的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全市林业经济总产值达790亿元。”徐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造林绿化处处长李全胜介绍,徐州林业坚持因地制宜“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丰县大沙河镇,10余万亩果园年产各类水果25万吨,在‘银杏之乡’邳州,每年300万人次游客带来15亿元的服务性收入。”
据统计,徐州有苹果、梨等果林面积150万亩,银杏、杨树等苗木面积30多万亩,林下复合经营面积105万亩。此外,还有500家规模以上林产品加工企业。
位于邳州的徐州银杏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是一家对银杏果进行深度加工和销售的企业。工作人员徐倩莹介绍,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公司银杏精加工衍生出20多个品类,并出口到世界十几个国家,年产值从几百万元增长至八千多万元。
修复生态筑牢屏障,特色经济富民增收
修复生态,利国利民。江海通达的南通,因地制宜补缺复绿,五年间新增长江沿岸造林面积4.7万亩,为长江筑起生态屏障。现在,全市林木覆盖率上升至24.21%,湿地面积近700万亩,“宜居宜业森林城”的梦想已然照进现实。
“南通现有林业产业面积超百万亩,林业总产值216亿元。”南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森林资源管理处处长吴希从介绍,南通坚持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道路,在营造城乡林草美、自然美、田园美的同时,发展产业致富百姓。目前,全市有湖桑产业面积约13.5万亩,年度产值约20亿元;花木产业面积超25万亩,年度花木交易产值超百亿元。
在如皋,花木园艺从业人员近10万人,江苏花名堂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小飞就是其中之一。2021年,这家总人数仅20余人的公司创造了近2000万的产值。刘小飞带领团队通过线上线下同步发展,让水培小微盆景产品走进千家万户。“我们在高校专家的指导下,创新研究出了水培方式,主要培育桂花、黄杨、红枫等苗木,是江苏最早开展水培小微盆景的企业。”
生态引领文旅融合,绿色产业振兴乡村
扩绿增绿,改善生态。在襟江带湖的常州,实行林地、绿地、湿地、自然保护地“四地”同建,十年完成成片造林20万余亩,森林抚育80万余亩次。截至2022年底,全市林木覆盖率达26.91%,生物物种增至2506种。
“我们高度重视林业发展,因为绿色就是资源,生态就是财富、宜居就是福祉。”在常州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林业处处长施敏看来,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厚植绿色生态底蕴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依托花卉苗木、林产品加工、森林旅游等产业优势,常州延伸绿色产业链条,推动“绿色经济”提档升级,2022年全市林业总产值预计达470亿元。
当前,常州共有3个国家生态文化村和915个省级绿美村庄。在林木覆盖率达32%的溧阳,乡村旅游带动近10万人年均增收1万多元,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超50万元。
“我们将用实际行动践行新发展理念,锚定高质量目标久久为功,继续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常州作出林业新的贡献。”施敏表示,未来将充分发挥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争取到2025年,全市林业资源量质稳步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产品供给有力、生态文化更加繁荣。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记者 苑青青/文
编辑: 苑青青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