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街头,你是否会被突然的一声鸟鸣吸引?行至公园绿地,忽闪而过的一抹飞影是否会令你驻足?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人与鸟的故事延续了千年。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有人感受四季轮回是根据植物的盛开与凋谢,祁飞鸿则是根据城市中鸟类的活动,随时邂逅惊喜。
“如果你仔细听,能发现我们身边充满了鸟鸣,每一种声音各具特色。”2006年,祁飞鸿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创办了常州野鸟会志愿团队,在常州市区的公园和近郊野外进行鸟类观测,迄今为止团队已观测到354种本地鸟类。
有植被的地方就有鸟类,哪怕是高楼林立的摩登都市,也有“旅居者”的光临。“珠颈斑鸠在居民区和公园都有分布,它的叫声非常有辨识性,一边发出长短结合的‘咕咕咕’声,同时像小鸡啄米一样弯腰点头,很有意思。”提起鸟类,祁飞鸿打开话匣子,“类似的还有鹊鸲,身形比喜鹊小一点,这种鸟擅长鸣叫,不仅能发出很多种声音,还会模仿别的鸟叫声。”
除了鸟鸣,祁飞鸿所在的志愿团队同样关注鸟类的区域种群变化。2021年,祁飞鸿和队友观测到色彩艳丽的蓝额红尾鸲在常州出没。“蓝额红尾鸲是华东地区比较罕见的冬候鸟,过去的观鸟记录中,从来没有在常州发现过它的踪迹。”
“过去因为观测人数和频率等原因,很多鸟类没有收录到地区名录中。现在我们拾起接力棒,通过亲眼见证,填补之前的空白。”祁飞鸿说,自志愿团队成立以来,已发展至100多名会员,“我们还邀请南京、上海等地的林业学者当顾问,及时交流并解惑。”
和野外观鸟相比,城市观鸟或许少了一份开阔与肆意,却多了与鸟相处的智慧。“城市同样也是鸟类的栖息地,有时候不能全按我们既有观念去对待鸟。”祁飞鸿以城市中的雏鸟掉落为例,“雏鸟可能在练飞,它的父母就在周围观察,这时候施以援手反而是好心办坏事,甚至救了掉落的雏鸟也养不活。”尊重自然法则,是祁飞鸿秉持的观鸟态度。他认为城市中爱护鸟类最实际的方法,是改善和保护鸟类的栖息环境。
“我们的公园太‘干净’了。”多年的城市观鸟经历中,祁飞鸿发现,公园里的落叶堆积是鸟儿绝佳的觅食场所,“有落叶就有昆虫,如果落叶都被清扫光了,鸟儿们的觅食很麻烦。”同样,有些鸟类晚上出来觅食,公园里的矮小灌木丛成了它们白天躲避天敌的栖身之所。“省内不少城市有落叶不扫的政策,希望公园里矮小灌木丛和乔木的分布比例也专门计算,让城市对鸟儿更友好。”祁飞鸿说。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喻婷/文
编辑: 喻婷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