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可蓄千言,臆难只字抒;四载求学路,万象更始新。”“慨然叹然,遂作此文。以念吾师之恩,以感吾亲之养,以忆同窗之情,以记吾所亲历。”近日,南京工业大学两名毕业生论文里的古文体致谢火了。该校机械学院博士毕业生刘喆和土木学院本科毕业生郑皓洋分别用1934字的古文和625字的古体诗,将求学经历和毕业感想娓娓道来,一字一句里,既有对亲友师长的感激之情,更透着一种别样的浪漫。
博士生古文致敬10年求学路
“一者稽首以拜恩师;二者稽首以拜父母;三者一揖以敬师兄师长,再揖以谢同窗弟友;四者执手以谢吾爱;五者深躬以谢吾国……”致谢中,南工大机械学院2022届博士毕业生刘喆用文言文细数导师、父母、师兄弟、同窗好友、女友等24位亲友对自己的帮助,诚挚感谢祖国对自己的资助和影响。
最浪漫莫过肺腑之言。刘喆坦言,1934字致谢于一天内写成,字字句句皆是心中所想。在感谢导师巩建鸣教授时,他写道:“先生以德育我,以才知我,以怀教我,以行复我。”在感激国家培养时,他慨言:“学成归来日,吾辈报国时。愿尽吾智,强国之强。”
据介绍,刘喆于2012年来到南京工业大学求学,4年后本科毕业时选择硕博连读。读书期间发表6篇高水平论文,2次参加ISSI国际结构完整性会议并成为该会议评选出的全球5名“最佳学生论文奖”获得者之一,2021年申请到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远赴丹麦技术大学深造。目前,他在“奥氏体不锈钢低温气体渗碳”相关研究方面实现了不锈钢材料力学性能和抗疲劳性能的大幅提升,该项研究的落地应用在国内还是空白。
“与其说这是热爱古文的力量在推动,倒不如说这是10年求学来最热切的情感爆发。”刘喆表示,自己从小学开始就热爱古文,从小受身为语文老师的父亲的影响,读博期间就会时不时用古文写几篇生活随感。“我想用求学之始培养的热爱,写下求学之终内心的情感,这也算是一种坚持和圆满吧。”
本科生引经据典致敬青春
“一谢父母恩,赐发以劬劳;父母道德高,循子以良教;惟愿学有成,顾盼轻厘毫。”南工大土木学院本科毕业生郑皓洋用对仗工整的古诗写就一篇致谢。其中多出为引经据典。比如,“赐发以劬劳”出自《诗经·小雅·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念劬劳之恩,星夜前来,以全孝道。” “顾盼轻厘毫”出自《孔丛子·连丛子下》:“公顾盼崔生,欲分禄以周其无,君之惠也。”
最美不过古诗词。身为土木工程专业工科生,郑皓洋从小就热爱古文,幼时读《唐诗三百首》,小学和初中便能熟读《古文观止》《说文解字》《诗经》等经典书目,渐渐地,让他对古文的热爱愈加深厚。“没有特别的用意,只是有感而发。”郑皓洋告诉记者,这篇全文625字的致谢仅花费了两小时左右,没有刻意修饰,一切都是情感的自然抒发。
在自我勉励部分,他写道:“艰难困苦事,玉汝便于成”。而这也正是他大学四年的真实写照:大二时他曾以满绩点的好成绩获评国家奖学金,大三时获评校长奖学金,大四毕业时成为所在学院唯一一名“江苏省优秀毕业生”,利用自己所学勤动手,他以第一发明人身份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申请受理三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一项,并多次在省级、国家级土木专业大赛中获得特等奖、一等奖。
目前,郑皓洋已成功保研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面向未来,他在致谢中写道:“既缁难再白,勿谓一丝微;临别行阔步,恰似来途路。”郑皓洋表示,自己会保持清醒的头脑,一如既往坚定目标朝前迈。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记者 苑青青 通讯员 朱琳
编辑: 苑青青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