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海上来,正是东方潮起时。
江苏,凭海跨江、拥湖枕河,是全国唯一同时坐拥江河湖海的省份,通江达海优势显著,海洋资源禀赋独特。蓝色954公里的海岸线,孕育着无限希望。
经略海洋、向海图强,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在思索、谋划,对江苏沿海三市作出过亲切嘱托和重要指示。高瞻远瞩之下,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沿海地区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下一步,江苏如何推动海洋强省建设迈上新台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蓝色动能”?
5月28日,省委书记信长星在全省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增强经略海洋意识,向海发展、向海图强,扎实推进海洋强省建设,奋力谱写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向海求“新”,拉动“蓝色引擎”
俯瞰江苏沿海,风力发电机迎风劲转,连片光伏板银光闪烁,龙门吊擎天而立,重型船舶整装待发,大小养殖基地排列有序......近年来,江苏持续向海进发,一二三产协同发展,“蓝色板块”不断做大做强。2023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9606.9亿元,比上年增长6.7%。
沿海发展的优势在海洋、潜力在海洋、希望在海洋。充分挖掘海洋资源,需要强有力的发展“引擎”作为驱动。信长星指出,要聚焦海洋科技、海洋产业两个关键,统筹临海近海资源利用和深海远洋开发,提高科创资源集聚度,培育涉海科技型企业,因地制宜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
放眼深海远洋,一艘艘“江苏造”巨轮劈风破浪。亚洲最大重型自航绞吸式挖泥船“天鲲号”、世界首制4000车位LNG双燃料冰区加强型汽车运输船、中国首艘海陆一体化生产运营的智能海上油气加工厂“海洋石油123”......作为全国船舶海工产业第一大省,江苏注入创新基因,从“制造”向“智造”进发,船舶海工企业加速驶向“高端航道”。
2023年8月,《江苏省海洋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发布,系统性规划,将十大海洋产业链作为主攻方向,扬船舶海工等产业之长,补海洋技术服务业等产业之不足,要形成产业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计划到2025年,海洋产业增加值突破4200亿元。
今年以来,好消息不断传来。一批批国之重器陆续交付,一个个新项目接连开工,蓝色海岸热火朝天。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海面将升起“绿电森林”,硕大的光伏板随潮水起落,实现“海上追光”;“移动海上实验室”将具备无限航区全球航行能力,在深远海随时随地进行关键技术演示验证;“蓝色粮仓”“海洋牧场”星罗密布,捕捞加工船将满载深海鱼虾而归......
科技兴海,提升海洋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构建海洋强省的核心路径。
5月28日,东南大学南通海洋高等研究院签约揭牌,高校的科技、人才、成果优势将有效转化为海洋产业的发展优势。像这样打通产学研用的融合模式在江苏已经广泛铺开,多个技术创新联盟及科研平台相继成立。由江苏海洋大学牵头,南通大学、盐城工学院等高校院所、企业、服务机构共同组建成立江苏省涉海产学研合作联盟。连云港省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中心引进院士团队建设海洋高端装备制造平台和海洋腐蚀防护技术联合实验室。盐城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与上海电气、金风科技、远景能源等多家龙头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浪潮翻涌,天地辽阔。产业链上下游贯通,产业集群合力向前,海洋科技自立自强水平不断提升,蓝色经济昂扬向上。
向海开放,激荡“蓝色动能”
海洋,赋予江苏丰富的资源,也让江苏沿海城市成为重要的枢纽节点。在全省“1+3”重点功能区中,沿海是面积最广的潜在增长极;在国家区域重大发展战略中,沿海是长三角区域重要发展带;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沿海有条件打造东西双向开放新支点。
会议上,信长星提到,要强化枢纽海港、海洋城市两大支撑,完善沿海港口功能布局,凸显海洋城市特色,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推动发展载体能级实现新提升。
港兴通天下。海港犹如一座桥梁,让全球资源在此汇聚、转运;海洋城市以港口为依托,在与海洋深融中释放城市潜力。“十四五”以来,全省累计完成港口建设投资461.8亿元,新增万吨级以上泊位60个,新增港口综合通过能力5.2亿吨。
“江海之城”南通最繁忙的港口之一洋口港,每天有超3000万方LNG(液化天然气)通过长达十余公里的跨海管道,不分昼夜向大陆奔涌;坐拥“一港四区”的盐城港,拥有万吨级以上泊位26个,先后开通至日韩、南美、欧洲、南非等国际国内航线48条,货物吞吐量已跻身全国沿海港口20强。
江苏沿海城市,是对外开放的一扇窗。如何一体推进多个战略,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信长星指出,要突出对外开放、区域联动双轮驱动,更加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纵深推进南北产业协作、创新协同,建设先进优质生产要素聚集地。
驱动“对外开放”和“区域联动”的双轮,江苏有优势,也有基础。
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东端起点的连云港市,40万吨矿石码头、30万吨级原油码头相继建成投产,让“一带一路”海上运输大通道更加畅通。位于沿海和长江经济带的“T形”交汇处的南通,贸易伙伴遍布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市400多家企业累计境外投资项目803个,全市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500亿美元。
接下来,沿海城市将如何落子布局,强化“两个支撑”、突出“双轮驱动”?
实际上,为持续赋能海洋经济,江苏已对沿海三市进行了差异化定位:南通为“江苏开放门户”,要建成“全国富有江海特色的海洋中心城市”;盐城要擦亮东方湿地等生态品牌,推动跨国的环黄海生态经济圈建设;连云港则要持续推进“国际枢纽海港”建设。
当前,沿海三市正锚定目标,扬帆展舵驶向深蓝。南通2024年计划完成交通投资超500亿元,加快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盐城发出《“高质量建设环黄海生态经济圈”共同倡议》,推动“环黄海生态经济圈”城市合作更加紧密;连云港“一体两翼”组合大港格局全面构建,国际枢纽海港建设阔步向前。
击楫扬帆,踏浪而歌。江苏沿海大地上,蓝色动能与澎湃潮声同频共振。
向海逐“绿”,描绘“蓝色画卷”
初夏的江海大地,洋溢着新生的喜悦。
在盐城,反嘴鹬雏鸟破壳而出,这是鸻鹬类鸟类在我国南方迁徙地首次人工繁育成功;南通森林野生动物园里,江苏首批人工孵化朱鹮从巢里探出毛茸茸的脑袋......
信长星表示,要做好风貌塑造、生态保护两篇文章,围绕“缤纷百里、生态百里、蓝湾百里”,坚定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讲好“水韵江苏”的海洋故事,打造人海和谐美丽海岸线。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保护海洋生态也就是保护人与自然共同的家园。近年来,江苏持续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江苏省“十四五”美丽海湾试点建设工作方案》《美丽海湾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江苏省海洋环境质量生态补偿办法(试行)》接连发布,从顶层设计到具体落地,逐级谋划,步步探路。
综合治理之下,海滨地带生机盎然,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连云港市连岛入选首批全国“和美海岛”,盐城市大丰川东港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在盐城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友人共商绿色未来。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依托独特的海洋生态资源,江苏已然转变“靠海吃海”的老路子。向海图强,既图总体经济强,也图百姓口袋富。一个个富民产业“护航”百姓幸福感。
信长星强调,要守牢民生保障、安全发展两条底线,大力发展富民产业,办好民生实事,着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安全风险,不断提升沿海地区群众满意度。
江苏省最北端的连云港西棘荡村,一张旧渔网“拉”出一条致富的尼龙颗粒加工产业链,村民通过“家门口就业”,人均年纯收入达4.69万元;盐城市射阳县黄沙港镇整合渔镇、港口、滩涂等特色资源,串联鹤乡菊海、日月岛,形成多元景观交织、独具海韵风情的缤纷画卷,引来众多游客到此打卡;南通如东近海村摸索出滩涂养殖、近海捕捞和南美白对虾养殖三大富民产业,让所有村民年年都有分红,而村里专门制定的养殖尾水统一收集、处理、排放方案,同步提升“含金量”“含绿量”。
沿海,是增长极,也是保护带。平衡好沿海开发与海洋保护的关系,才能行稳致远,实现高质量发展。
沿海,是一域,也是牵动全局之要。加快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是事关全省发展的全局性工作。
眼下,江苏正以海纳百川、勇立潮头、奋楫争先、向海图强的精神风貌,推动海洋强省建设迈上新台阶,江强海兴的生动图景日渐照进现实。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 徐春晖 苑青青/文
编辑: 苑青青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