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到达陈圩村时只有3000人,经过几个月的战斗,离开时超过3万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我希望在几代驻沭帮扶队队员的努力下,陈圩村能焕发新生。”今年3月,由省地方志选派到张圩乡陈圩村的驻沭帮扶队队员魏波说。2018年4月,江苏省委帮扶工作队进驻沭阳,在几代帮扶队员的努力下,陈圩村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打造了依托红色基因的“陈圩名片”。
“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陈圩村是省定经济薄弱村之一,基础差、贫困人口多,致贫原因复杂。几代驻沭帮扶队员都意识到,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陈圩村的贫困问题,一定要“对症下药”。
经过走访,魏波了解到李华家是“因病致贫”,患有白血病的李华每周要到省城透析,17岁的女儿还在上中专,家里唯一的收入是李华妻子在村里卖大饼。经过反复衡量,他帮助李华家确定“调整大饼销售路线”的办法,设计的到东营村等邻村售卖的新路线,每天能多卖不少钱。
“沭阳是砂质土壤,比较适合种植生姜,我们特意开发生姜种植项目,目前有两个大棚,其中一个就由李华家承包。”魏波说,他到陈圩后,邀请了农科院专家对当地土壤和水质环境进行化验,发现当地比较适合种植生姜,且生姜种植受气候因素影响小,产量高,就发展5亩大棚种植生姜。
为了让村民无后顾之忧,村集体还特意为生姜种植户请来专家进行指导,并与南京一家副食品公司签订协议,所有种出来的生姜,公司会按照市场价收购,解决了农户种植、产销的所有问题。
帮助个体贫困户脱贫是第一步,打造特色脱贫之路才是关键。今年,村集体协调引进中草药种植项目,预计村集体年均增加收入30万元。另外,还重视挖掘红色文化,弘扬淮海精神,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今年4月,由魏波牵头的建造淮海军政大礼堂建成。“张圩乡是淮海抗日根据地核心,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新四军不断发展壮大,挖掘这一历史,不仅能发展经济,还能推动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梳理历史、核对史实、拍摄“红色热土,圩里明珠”红色宣传片,几个月里,几经努力,陈圩村走上了一条红色旅游发展之路。
在村干部们看来,淮海军政大礼堂的建造,提高了陈圩村的知名度,又增强当地居民的荣誉感和认同感。“下一步我们还打算将其发展成为干部培训基地,让淮海精神感染更多人。”魏波说。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周永金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 周永金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