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各类考试相继结束,暑假对许多孩子来说是放飞自我的快乐时光。但对一些学生而言,考试留下的后遗症并没有消失:成绩好坏、名次位列、家长责怪……无形中带来了不同程度心理压力,从而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
“近几年,被心理压力困扰的孩子越来越多,高峰时咨询就诊的人群中,青少年占半数。”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治医生李英辉介绍。
今年3月,中科院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抽取样本中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其中8-16岁中小学生中,抑郁的检出率为34.57%,比成年人的抑郁发病率都要高。
青少年处于思想情感不断丰富、变化的时期,如何使青少年远离抑郁,已成为家长、学校、社会不可回避的话题。
亲子冲突、学习问题、情绪问题,三座大山困扰青少年
“又是一通关于假期怎么安排、处理学习时间的咨询。”放下电话后,“陶老师”工作站服务部主任杨璐无奈地摆摆手, “学期中,工作站每个月要接听六七百个电话咨询,暑期孩子压力少了点,但每天也有两百多个电话。”杨璐介绍,人际交往问题特别是其中的亲子冲突、学习问题以及情绪问题是困扰青少年的三大问题。
杨璐向记者展示了一封家长写来的感谢信,信中的女孩在2018年被诊断出重度抑郁症,无法上学,休学在家,全家人都近乎崩溃,经过陶老师工作站的咨询,孩子情况大为改观。
“这几类问题往往是相互联系的。去年疫情防控期间,各个学校开展网课学习,孩子上完课抱着手机不放,沉迷手机游戏,进而学习效率低下学业困难甚至出现厌学辍学情况,孩子情绪崩溃,和家长之间发生冲突,直到现在仍有不少家长在咨询相关问题。”对于最为突出的亲子关系,杨璐认为,青少年心理健康往往受多方面影响,个人、家庭、学校乃至社会都是造成心理问题的重要方面。
发泄室、咨询站,全社会一起筑“防火墙”
沙包、呐喊仪、大鼓……发泄室里,通过击打、呐喊、敲击等方式尽情宣泄情绪,解除压力与郁结。这是南京市宁海中学学生发展指导中心为孩子提供的心理减压空间。
除了发泄室外,200多平方米的空间还设有个体辅导室、沙盘室、团体辅导室、音乐放松室等功能室,每周开放10个小时,满足学生心理咨询需要。
“不同年龄段面临的心理问题也不相同,例如高三学生更多集中在学习的压力与焦虑。”宁海中学心理辅导老师徐华介绍。自2015年起,学校针对不同年级需求,开展阶段性心理辅导课程,从自我认知、生涯规划、正视压力等方面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健康认知。学校还在学生入学之初进行心理健康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实施点对点辅导,及时干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新江苏注意到,在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队伍中,学校并非唯一方阵。近年来,省教育厅联合省文明办等单位推动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截至目前,已在全省建成114个未成年人成长指导(辅导)中心、7000余个心理健康咨询室(站)。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保护伞已遍地开花。
作为南京首家基层心理健康中心,南京雨花台区赛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小行医院)心理健康中心早在2019年就将儿童心理健康作为工作方向,并邀请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入驻,让社区有了更优质专业的辅导做支撑。
中心成立之初就设有独立的空间针对“星星的孩子”,结合“儿童发展中心”“天真艺术馆”等配套空间,让自闭症儿童在活动中开展互动,让家庭与社区联动,多方密织起“保护网”。“要让孩子们的心理问题不走出社区就得到专业帮助。”小行医院院长周明飞说。
药物治标家长治本 让孩子远离烦恼
学习压力大、自我要求高、手机成瘾、沉迷虚拟世界……这是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治医生李英辉在门诊中最常听到的问题。“我们会先根据情绪测试结果进行心理疏导或者药物干预治疗。”
中大医院有一套专业的抑郁和焦虑情绪自评量表,根据选项进行打分,可以得出抑郁情绪和焦虑情绪的分值,然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如何帮助孩子走出抑郁,让家庭回归正常轨道,也是众多家长苦苦寻觅的答案。除了正常就医外,家长的支持与陪伴,家庭健康氛围的创设,也显得至关重要。李英辉建议,家长首先要调整好心态和自身情绪,尽力打造有建设性的亲子关系。日常交流中,努力理解和体会孩子的感受,让孩子被认同、被理解的同时,感受到家庭的爱。尤其对青春期孩子,家长要主动走进孩子,多倾听少说教,多肯定少比较,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一起探讨他们遇到的问题,有意识和方向性地做积极正向引导。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强慧娟 王心婷
编辑: 强慧娟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