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殷嘱托,谨记于心,笃之于行。江苏省“两会时间”将至,新江苏传媒推出系列报道“总书记嘱托鼓舞了我”,聚焦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听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协委员的履职心声。
本期,我们邀请到江苏省政协委员,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党支部书记、馆长郑晶,就“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讲述践行嘱托的新作为、新成绩、新展望。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江苏“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江苏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积极参与建设长江和大运河两大国家文化公园。”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大运河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上肩负着怎样的使命担当?
郑晶:保护传承利用好大运河,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深感重任在肩。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是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志性博物馆,也是博物馆助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生动实践。集运河文物收藏、展示、研究、教育于一体,兼顾旅游休闲与对外交流功能,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着力于全流域、全时段、全方位阐释“运河带来的美好生活”,承载着推动大运河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保护传承大运河文化和中华文明历史根脉的使命和责任。
记者: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荣获“2023年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称号。博物馆的创新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郑晶:开馆2年多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已接待线下观众超640万人次,2023年获得的“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是业内和观众对我馆创造力的认可。和许多博物馆用丰富的馆藏、文物去说话有所不同,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除了以物说话,更注重体验感,即通过沉浸式交互、互动式体验来向公众展现大运河文化,如“沙飞船体验区”“河之恋720度环幕空间”“运河迷踪青少年沉浸式互动体验区”等,文脉传承与潮流打造相融合,用现代传播方式为链接浸润日常生活、展现大运河对人的影响。不同的展览手段,搭建出“立体”的大运河,传递出对运河文化更深层、更丰富的体验和感知。
记者:从“特种兵”旅游打卡博物馆,到在博物馆来一场Citywalk,再到穿着汉服逛博物馆在社会蔚然成风,博物馆火热出圈的背后,是更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当看到博物馆里的人越来越多,您内心的感受如何?
郑晶:大运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是文化自信的载体、是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窗口。无论是博物馆观众的增加,还是博物馆“热”的到来,都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获得越来越多人的认知认同与实践体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日益坚定,逐渐成为活着的基因、不断的文脉,深刻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未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将继续深挖文化资源,推出优质项目,更好地推动大运河从“地理空间”走向“文化空间”,吸引更多人来打卡、关注。
记者:围绕“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的重大任务,结合工作实际,您作为政协委员,在助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方面,您有哪些心得体会?又有哪些好的建议?
郑晶:履职一年以来,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为保护、传承、利用、宣传大运河文化作出新实践,奋力在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走在前、做示范。未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更要以2024年大运河申遗十周年为契机,通过新技术、新媒体、新手段,持续扩大“朋友圈”,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更好担负起向全世界展示传播大运河历史文化的使命,把中国大运河这条巨大的线性文化遗产通过博物馆向更多公众展示,更加多元立体地赓续中华文脉。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 厉欣/文 李佳媛/海报
编辑: 厉欣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