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记者 喻婷)1982年,江苏省盱眙县南窑庄,一批楚汉时期的珍贵文物意外见天。其中,一尊放在铜壶口上的西汉金兽重达18.2斤,是迄今中国出土文物中最大最重的金器,成为南京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
“五一”期间,“镇护天下——南京博物院藏金兽特展”讲述西汉金兽背后的传奇故事。
西汉是我国历史上使用黄金最多的朝代,据史书文献记载,西汉将金子视为上币,君王常将黄金用于赏赐、馈赠、聘礼、储存和贸易。而根据现代考古技术研究,出土于盱眙的西汉金兽黄金纯度高达99%,在已考古出土的同时期文物中尚未发现与其类似的黄金制品。西汉金兽也为后世研究古代冶炼与提纯工艺提供有力支撑。
长17.5厘米、宽16厘米、高10.2厘米,形似豹的西汉金兽屈身团腰、神态警觉,颈部有三道项圈,上有环钮;兽身底面中空内凹,刻有“黄六”二字。在古代,“豹”有辟邪功能,因此常将器物做成豹形,以求平安。针对这尊金兽的实际用途,考古界通常有“席镇”“镇库”“衡量重量”等三种流派之说,而结合考古结果来看,金兽作为镇库的可能性较大,寓有镇邦护国、辟邪压胜之义,寄托古人对天下太平和国富民强的美好祈愿。
我国早期的金器成型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铸造,即用模具形成特定形状的黄金制品;另一种则是用敲、锻、锤来塑造金器表面的花纹,名为锤揲。相较于同时期多以单一工艺形式呈现的金器,西汉金兽同时结合了古代金属铸造工艺和锤揲工艺:兽身铸造成型后,以工具锤击表面,形成不规则排列的圆形斑纹。远远望去,西汉金兽多了一层反光面,随着不同的观赏角度,兽身更加闪光动人。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盱眙县南窑庄窖藏共发现文物38件,除了西汉金兽外,还包括一件错金银重络铜壶,以及数量众多的金饼和金版。其中,错金银重络铜壶纹饰华丽,集铸造、焊接、镶嵌、抛光、镂空工艺于一体,其立体镂空的网套由起伏卷曲的长龙和交错排列的数百只梅花钉套扣环接组成,是先秦青铜工艺的集大成者。
从西汉金兽到错金银重络铜壶,“金光灿灿”的器物背后不光反映出千年前的社会发展,也为区域历史研究提供新思路。历史上,盱眙一带是秦、楚、汉纷争之地,能出土如此贵重的文物,或许正源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区域地位。上世纪60年代起,南京博物院陆续在盱眙县及周边地区开展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不仅在盱眙东阳城遗址出土秦权、半两钱等遗物,遗址周边还发掘出包括大云山汉墓和小云山汉墓等200余座汉代墓葬。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凝聚着古人智慧的珍稀文物见证了时空变换,以器具之身继续诉说中华民族的文化脉络。
编辑: 喻婷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