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已有43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位居世界第一。
此次,江苏共有3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位列名录之上,分别是:扬州的茶点制作技艺(富春茶点制作技艺)、苏州市吴中区的绿茶制作技艺(碧螺春制作技艺)和南京的绿茶制作技艺(雨花茶制作技艺)。
绿茶制作技艺的“活化石”,雨花茶走向世界
“钟山之巅产茶,恒在云雾中,其境亦人迹罕至处。”南京制茶历史久矣。早在清末年间,第一代传承群体陆溁等率众于南京紫金山创立国家茶叶研究机构“江南植茶公所”,在灵谷寺一带垦荒植茶制茶,开启“云雾茶”(后更名为“雨花茶”)传世之旅。
“从申请到最终获批,我和团队成员都全程参与,我想这已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很高兴让世界认识中国茶,认识来自南京的雨花茶。” 雨花茶制作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陈盛峰说。到现在,以陈盛峰为代表的第五代雨花茶传承群体制定雨花茶国家标准,致力雨花茶技艺传承、保护、开拓、创新,雨花茶产业再创辉煌,第六代传承群体已达103人。
陈盛峰介绍,独特的搓条、抓条理条手法,是雨花茶制作的核心工艺。叶随心动,茶叶在手心里自由翻滚,犹如在跳芭蕾,渐渐变成秀丽如针、绿润可爱、口感鲜美、清香持久的雨花茶。制茶人通过长期经验积累,才能做到富有韵律感,让人、茶与锅三者融为一体,达到最好的状态。
在筛分精制环节,雨花茶人因茶制艺,坚守最适合雨花茶的传统筛分方法精选茶叶,通过抖、撩、飘等独特筛法,将茶叶按粗细、长短、轻重分开。最后的烘焙过程也格外重要,特制的斗笠状竹篾烘笼,有利于炭火温度的阶梯状分布,筛分好的茶叶在烘笼内从上而下翻滚,配以独特的提香足干手法,满屋生香的雨花茶就此而成。
“雨花茶传承至今,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有不可替代的经济与社会价值。我们的年产量600吨,相关产品年总产值10亿元。雨花茶产业已成为南京都市农业主导产业,带动了全市3万茶农增收致富。我们也将以此次‘入世’为契机,推动雨花茶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
碧螺春香万里醉,“功夫茶”见真功夫
“洞庭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万里醉。”作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碧螺春产自苏州市太湖旁的洞庭东山、西山,俗称“吓煞人香”。1699年,康熙南巡太湖,以该茶色碧形曲似螺,又采于早春为由,钦定茶名“碧螺春”。
手掌在温度高达 250 ℃的锅中上下翻飞,揉中带炒,炒中有揉,铜丝条、螺旋形的茶叶就在揉炒之中逐渐成型。 碧螺春茶又叫 " 功夫茶 ",分“采摘、拣剔、摊放、高温杀青、揉捻整形、搓团显毫、文火干燥”七道工序,炒一锅茶通常要 35 分钟。
“我们的碧螺春茶依然采取最传统的采制技艺,采制流程全部由手工完成,都是用柴火烧锅炒制。”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施跃文说,“机器炒制,茶叶茸毛会浮在表面,电锅煤气烧出来的香味也与柴火不同。另外,这里的碧螺春都长果树下,吸收了桃、李、枇杷、杨梅、柑橘等的花果清香,炒出来的茶叶会带有一种果木松烟之气。”
2022年,苏州吴中区茶园面积3.89万亩,产量383吨,产值达3.69亿元,其中碧螺春产量116.35吨,产值近2亿元,碧螺春带领苏州吴中区走上了一条茶文旅融合发展的绿色之路,走宽了致富于农的特色发展之路。“现在我的工作室有100名左右的学徒,30岁到70岁不等,未来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加入传承的队伍中来。”施跃文说。
一江春水三省茶, 好茶更配好点
“吾乡茶肆,甲于天下”,扬州人自古爱品茗。易君左在《闲话扬州》中说道:“喝早茶的风气,不只扬州,江南一带都风行,而以扬州为最甚……富春本是花局,带着卖茶。论点心之好,生意之兴隆,在扬州是首屈一指。”
1921年,富春茶社独家创制“魁龙珠”,即将安徽的魁针、浙江的龙井、富春的珠兰兑配窨制而成,以扬子江水沏泡,谓之“一壶水煮三省茶”。”龙井透的是味;魁针衬的是后劲;珠兰显得幽香,魁龙珠将茶的色、香、味三要素完美结合。”扬州富春饮服集团总经理徐颖宏介绍。
好茶配好点,本次入选的“富春茶点制作技艺”不仅有“茶”,还有“点”。这也是“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43个子项目中,唯一兼有饮、食的项目。三丁包、翡翠烧卖、千层油糕是富春点心的经典产品,此外,还有随季上市的蟹黄包、野鸭菜包、冬瓜烧卖等,选料讲究、因季变换、制作精细、造型美观、馅心多样、甜咸适度、风味佳美。
传统技艺也要年轻化。徐颖宏表示,富春茶点采用了新包装,采取了产品多样化的策略,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我们还建立了富春茶点制作技艺传习所,以师带徒的形式传承富春茶点制作技艺。同时,与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扬州大学旅游工程学院等院校建立联系,让非遗技艺走进年轻人之中。”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徐春晖 周永金
编辑: 徐春晖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