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工匠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工匠精神是创新创业的重要精神源泉。为此,省政府评选出20位“江苏大工匠”。“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新江苏客户端、中国江苏网、“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联合推出“江苏大工匠”系列报道,致敬新时代工匠。
对于从小就在浦镇生活的王强来说,距离家门口100余米的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充实了少年对未来的所有梦想。从好奇到热爱,从懵懂学徒到“江苏大工匠”,30年来的踏踏实实、精益求精,铸成了王强技术报国的梦想。
1993年,王强从技校毕业后,成为公司一名普通冷作钣金工。冷作钣金工又称铆工,也被称为“钢铁裁缝”,通过焊接、铆接、螺栓连接等方式,将金属材料组装成结构物件。冷作易学难精、技术含量高。正常实习期是一年,王强进厂半年就成熟地掌握了生产技能,能够破例开始独立顶岗,负责整个车头的作业。
“首先是热爱。要具备工匠精神,肯定要热爱,不热爱干都干不长,更别谈将本领发挥到极致!”谈到初做学徒的时光,王强的眼神生动了。最初十年,王强主要从事简单的修理工作。“服务对象”就是车,但王强并未感到丝毫的枯燥,对于这份“简单”的工作,王强有着自身的理解:面对不同修复场景,基础打得越扎实,技术也就会越精湛。
从书本到生产,第一年王强就负责了一场“大改造”。原本只是在课堂上学习的机械制图,现在不仅要求看懂读懂,还要上手实操。“有次整列车改造项目,光图纸就一百多张,每天看图纸,烂熟于心。”虽然只是新手,但王强能吃苦爱钻研,记熟各零件位置,分析生产工艺方法,安排安装顺序……上手“改造”时,自然能得心应手。
“成为工匠是持续学习的过程,你不进步,就等着被超越,你学的少,就只能等着被淘汰。”1994年,王强在单位的冷作工大赛中摘得冠军,从此,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的各种冷作工技能比武中都少不了他的身影。不断实践创新中,他也在不断收获成长:中国南车冷作技能大赛第三名、浦镇公司冷作工技能竞赛第一名……取得江苏省有突出贡献技师、全国技术能手等称号。
王强并未止步于短期成就,坚持实践开展技术攻关,将工作的细枝末节了然于心,做好进一步的探索:2012年,160公里CRH6型动车车头的生产任务、2013年接触不锈钢车的生产、2018积极投入250公里中国标准动车组的生产试制……王强不断解决生产现场技术难题,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自己也逐渐成长为了生产线上的“顶梁柱”。
从修理铁路客车,到生产最先进的复兴号,从原来的手工体力活比较重,变成现在自动化加工中心、大型自动焊接设备等。参与修、造的产品级别越来越高,科技含金量也越来越高。
不止步于实践。虽然学历不高,但王强积极参与技术攻关课题,主持完成《车体总成焊后调修》等技术攻关课题31项,创造出9项先进操作方法开展技能培训,培养了一批优秀专业人才,以其命名的技能大师工作室2020年被评为江苏省技能大师工作室,2019年荣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
人的功能永远是机器取代不了的!“通常一个产品公差在几毫米内就算合格,但对我来说,必须是零误差。”在王强看来,工匠精神的精髓,正是在于对工作的热爱与专注,在不断地学习与提升,将产品做成精品。
记者 胡朔 李梦迪 通讯员 韦琳 王杰 杨欣杰
编辑: 胡朔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