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数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深刻折射出时代的脉动与未来的趋势。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新江苏传媒联合江苏省统计局推出特别报道“数‘瞰’江苏75载”,以一个个具体而微的数据,勾勒江苏75载发展之变。
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3.93亿元跃升到17421.40亿元、工业总产值从1949年的4.81万元增长到规上工业总产值15325.59亿元、社零总额从1959年的0.77亿元提升到8000亿元……新中国成立以来,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省会城市,经济建设成就斐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转变发展方式步伐坚定,正以崭新姿态描绘创新“蓝图”。
“17421.40亿”
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7421.4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6%。这是南京2023年交出的“成绩单”。
回看南京发展的脉络,几个时间节点格外瞩目——
1952年,南京地区生产总值3.93亿元;
1987年,南京地区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大关;
2016年,南京成为全国第11座GDP万亿元城市;
2020年,南京首次跻身全国十强城市行列;
2023年,《南京市推进产业强市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提出,到2025年,南京全市GDP总量超2万亿元。
“从纵向来看,南京的经济总量在增加、经济实力在显著增强;从横向上来看,南京在全国的地位逐渐凸显。但同时也要看到,当前外部环境错综复杂,部分行业发展面临挑战,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仍需进一步巩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北新区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江苏省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丁宏说,剑指“两万亿”,南京仍需拉长软件产业的长板。
作为首个“中国软件名城”,软件产业的发展在南京一直都是极为亮眼的存在。2010年,南京被工信部认定为首个“中国软件名城”,2023年,全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超8000亿元,同比增长9.5%。其中,工业软件培育库重点企业155家,工业软件产品收入规模占全省比重超过40%。
“南京软件产业迅猛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该产业的发展结构相对比较传统,‘外包’企业为主,尤其是近几年受大数据、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冲击较大,未来产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挑战。”丁宏认为,南京要抓住产业结构调整、新旧动能转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尤其是全国工业推进“智改数转网连”的关键期,赋予软件产业新的发展内涵和典型意义,不断提升软件业的竞争力。
“57.1%”
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325.59亿元,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57.1%,占比全省第一。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过半,较高的比重,折射出南京对创新孜孜不倦的追求。这个“2024最具投资吸引力城市”,正不断放大科教优势、优化营商环境,吸引一大批高新技术龙头企业落户南京。数据也显示,目前南京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居全国第4位、全国重点实验室占全省近四分之三、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
紫金山实验室是南京以创新铸就城市品牌的生动注脚。这个成立仅6年的实验室,已发布重大创新成果20余项,相关技术被应用到东数西算等国家战略工程。
而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南京工业生产还是以轻工业品为主导开始起步,1949年工业总产值仅4.81万元。
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间,南京工业保持较快增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1992年后南京大力实施工业“第一方略”,工业进入全新发展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出台推进产业强市行动计划,巩固提升电子信息、汽车、石化、钢铁四大支柱产业,培育壮大“2+6+6”创新型产业集群,软件和信息服务、新型电力(智能电网)产业入选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新型显示、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链加速形成。
新兴产业链加速形成,未来产业全速布局,南京在全国率先启动市属科研院所改革试点,先后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等重大举措,不断做强科教优势,让创新成为城市发展最亮眼的底色。“目前,南京吸引高新技术企业的能力十分突出,尽管还没形成产业规模,但在未来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上,这些企业是我们宝贵的资源和财富。以后,我们也要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瞪羚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形成科创生态雨林。”丁宏说。
“8000亿”
2023年,南京消费市场展现出强劲的韧性与活力,南京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01.07亿元,首次突破八千亿大关,总量创历史新高。
以75年为时间轴,纵览南京消费发展脉络,其间几个关键节点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这座古城的现代化进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南京商业物资相对匮乏,194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0.77亿元,1978年增加到10.69亿元。
改革开放以后,南京消费市场规模逐步扩大,1992年社零总额突破百亿元,2005年突破千亿元,2012年达到3474.30亿元,比1978年增长324倍。
党的十八大以来,消费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带动消费规模的快速扩大。2015年社零总额突破5000亿元大关,2023年首次站上8000亿新台阶,达8201.07亿元,是2012年的2.36倍;人均社零总额达8.59万元,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消费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直接体现。近年来,南京坚持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为引领,持续优环境、提品质、创品牌、赋动能,消费引领示范作用不断凸显,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
从传统的商贸、餐饮、零售,到如今多样个性化服务,南京积极探索“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商业领域的深度应用,致力于打造集智慧购物、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于一体的现代化商圈体系。
“智慧商圈的建设不仅提升了南京传统商业区的竞争力,更为城市多中心发展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强大动力。”丁宏表示,智慧商圈还促进了商业与旅游、文化、体育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了多元化、复合型的消费生态,满足了市民和游客日益增长的品质化、个性化消费需求。
自2022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南京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以来,南京在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等重点领域深化改革、先行先试,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丁宏看来,作为江苏省唯一叠加“自贸试验区+服务业扩大开放”两大国家开放战略的城市,南京享有独特的政策优势。这一叠加优势也让南京国际化进程加快、跨境电商产业和高技术服务业等强势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新一代数字技术与消费领域的深度融合,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数字消费成为消费市场增长的重要动力。与此同时,不断释放的数字消费,也在有效扩大内需规模,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推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
新华报业·新江苏记者 许海燕/策划 周永金 燕钰/文 王天宇/设计 图源:南京统计
编辑: 燕钰
{{ article.sysDisTopic }} {{ article.title }}
{{article.sysDisTopic}} {{article.title}}